第五百三十七章 格物风潮(1)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
当吕公著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他的小儿子吕希纯带着人在门口,将他迎了进去。
吕希纯今年还未满三十岁,却早早的改了京官,如今寄禄官已是从八品宣义郎。
和长兄吕希哲相比,吕希纯看上去就显得有些消瘦,一双眼睛更加精明。
吕希纯扶着老父亲,进了门,就低声问道:“大人,今日服侍官家,犒赏大军,可有什么见闻?”
吕公著回忆了一下,在校场所见,便道:“李资深死的不冤!”
吕希纯抬起头,不明白老父亲怎么忽然提起那个已经死在了英州的李定。
“汝日后会知道,老夫今日所言的。”吕公著没有直接回答吕希纯的疑问。
他是宰相,自然要管好嘴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
“吕希哲呢?”吕公著环视了一下四周,没有看到吕希哲,就连吕好问也没有看到。
“兄长应大司成之请,去了太学……”吕希纯答道。
吕公著一听就皱起了眉头:“这逆子怎又去太学鬼混了?”
所谓大司成,就是国子监祭酒的别称,这是唐代传下来的称呼。
而如今的国子监祭酒,正是如今在汴京城自诩为荆国公衣钵传人的前给事中陆佃。
在陆佃的主持下,现在的太学学风十分之活跃。
太学生们,更是积极参与政治,主观能动性堪称历代之最!
前些时日,因靖安坊的事情,太学里一度是沸沸扬扬。
最后还是他吕公著和韩绛亲自出手,赌上了宰相的名誉才压了下去。
吕希纯听着,缩了缩脖子,连忙替哥哥打圆场:“大人有所不知,兄长去太学,也是为了探讨学问。”
“哼!”吕公著眉头一扬:“探讨王介甫的新学吗?”
吕希纯只好低下头去,回答道:“回禀大人,还真不是。”
“兄长与大司成等人,在太学之中,探讨的乃是格物致知之道……”
“嗯?!”吕公著看向吕希纯:“汝怎么知道的?”
“儿子回京后,曾随兄长去过两次,旁听过太学诸贤的高论。”
太学现在流行研究格物致知,甚至俨然有成为显学的迹象。
这很正常。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嘛。
现在的官家,无论是在经筵上,还是平日私下,都若无若无的暗示甚至明示过自己对于‘格物致知’这一圣人大道的赞誉与推崇。
天下乙方,自是闻风而动。
尤其是太学上舍生和那些准备备考两年后的龙飞榜的士子们。
一个个都钻进了故纸堆,开始翻找历代对‘格物致知’的见解和解释。
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横渠、安定、濂溪等多个学派,居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因为这些大儒,都曾针对格物致知有过探讨、解释。
听到吕希纯的话,吕公著正色起来,问道:“太学诸贤,是怎么评论沈存中的那一篇《格物论》的?”
今天在校场上所见,实在震撼人心——格物致知,竟恐怖如斯!
现实冲击着吕公著的心神。
甚至让他产生了想要在自己的著述之中,加入大量格物致知讨论的冲动——大宋宰执自然都有着三不朽的追求。
所以人人都会著书立传。
像是吕公著的父兄,就都留有個人文集,刊行于世。
吕公著当然也不例外,也想百年后,自己的文集可以刊行天下,甚至和程颢、李觏等人的文集一样,成为未来天子、储君的读书书目,这就是真正的不朽了!
而沈括主持专一制造军器局,用格物致知之道,可是做出了无数成绩的。
旁的不说,一个胆水浸铜法,利国利民,便足可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千年之后,都可能还会有记得沈括沈存中。
甚至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如今,又制造出了大威力的火器。
足可改变战场局势!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吕公著敏锐的意识到了‘格物致知’,可能成为未来儒学的新风口。
就像是皇佑之后,改革、变法成为了大宋风口。
最终,催生出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变法。
在这个风口下,李觏、张载、胡媛、周敦颐等大儒纷纷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更有王安石借此将自家的学说,送进了太学,成为了官学。
而格物致知呢?
恐怕也能造就一个新的时代,孕育出新的大儒与学说。
吕公著当然想蹭这个热点。
吕希纯听着,答道:“回禀大人,太学诸贤皆以为沈制造所言,一窍不通,不值一驳……”
“哦!”吕公著点点头。
沈括的那本《格物论》,吕公著也看过的。
虽然确实写的不怎么样。
但也不至于被人如此贬低。
不过,可以理解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何况,沈括自己屁股下一堆黑料,个人道德在士林之中几乎已经破产。
太学的道学家们怎么可能看得上他?
等等……
吕公著反应过来了。
“太学诸贤果然都是这么说的吗?”吕公著问道。
“唯!”吕希纯老老实实的回答:“诸贤确都如此说过!”
吕公著倒吸一口凉气。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太学里的道学家在研究‘格物致知’,而且是拿着沈括的‘格物论’在研究。
不然,他们怎么会‘皆以为沈括之言,一窍不通,不值一驳呢?’。
作为士大夫,吕公著可太了解在野士大夫这个群体了。
既骄傲又矜持,既傲慢又卑微,既清高又无耻。
简单的来说,就是矫情、傲娇、虚伪。
特别是太学里的那些老学究们尤其如此。
所以啊,吕公著一听吕希纯的话,几乎就是立刻在脑子有了这么一个画面。
太学之中,那一个个高冠博带的大儒们,摇着羽扇,口斥着沈括《格物论》之中的种种缺点。
但一个个眼睛,却都盯紧了专一制造军器局。
就等着沈括忍不住出来反驳,与他们辩经了。
这是太学那些人的老手段了。
就是碰瓷!
就是想要把朝廷的高官,拉入他们擅长的赛道之中,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击败这些高官。
借此刷名声,也借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所以,朝臣们基本不理会太学的杂音。
比如王安石在朝的时候就根本不管太学里的人怎么议论、评价他的新学。
根本不上这个当。
但太学里的老学究们也不在乎——你不反驳?那就是怕了,不敢与吾等辩论!
所以,我们的才是真正的圣人微言大义啊。
总之,太学横竖都是赢。
所以啊!
“连太学里的那帮腐儒都知道了未来的风向……”吕公著在心里想着:“老夫怎到现在才明白过来!”
这可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意味着他的政治嗅觉,在入京后大大退化了。
若是过去的话,他是不可能这么迟钝。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吕公著想了想,然后找到了原因——当今官家!
因为,当今官家自即位以后,就一直没有对他和其他人用过那些先帝以及历代官家们常用的权术手段。
是真的肯放权,也是真的愿意将事情委任给他们。
也没有设绊子,更没有在他们下面安插异己。
让他们这些宰执做的舒舒服服——至少在办差的时候,他们是不需要担心有人捣乱、掣肘。
这位官家,只在乎结果!
以至于,吕公著曾经必须时刻提着的心,现在可以放下来了。
于是,曾经需要时刻警惕其他人的他不知不觉就松懈了下来。
这可不行!
万一有人陷害老夫呢?
所以,必须得打起精神来。
就从现在开始!
吕公著转身,走向书房。
他得去写奏疏,同时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将格物致知融入自己的学说之中。
于是,在书房门口,他回头对吕希纯吩咐:“子进啊,替老夫去买一本《格物论》回来。”
上次那本,他看完之后,就随手丢在都堂令厅,现在已经不知道去那里了。
吕希纯楞了一下,旋即拜道:“诺!”
……
太学。
陆佃拿着勺子,将煮好的茶汤,一碗碗舀好,然后一一分与在坐诸生。
今天,在这个学斋之中的都是大儒。
既有太学名士,也有宫里面的经筵官——集英殿说书吕希哲、苏辙,集英殿讲书程颐。
真真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而圣人之义,乃是微言大义,隐含于文字之中。
自范文正公后,天下学者,纷纷摒弃汉唐旧儒的注疏经义,直接复古,直接去向圣人文字寻求大道。
于是,人人都可以解释圣人经义,人人都能重构圣人大道。
所以,大家坐在一起,难免针锋相对,也难免辩论不休。
不过,大家都是体面人,会点到即止。
当然了——这只限于在场的人。
那些不在场的……就怪不得大家嘴上不留情了。
现在,正是讨论后的休息时间。
大儒们喝着茶水,谈论着汴京的琐事。
渐渐的,就有人开始谈论起那个在靖安坊的‘汴京学府’了。
“当今天子重文学,以靖安坊之利,而用于兴学助教,可谓圣主也。”有人称赞着。
自然就有人不同意了:“当今天子,圣则圣矣,奈何,锱铢必争!”
这指的是去年的堤岸司扑买以及后来的市易务欠款催收了。
在太学不少人眼中看来,天子富有四海,所以不可与民争利!
堤岸司罢废很好。
但为什么要扑买呢?
应该将它们送与百姓!
市易务的欠款就更是如此了!
天下本已困顿,天子何必催收的这么紧?
缓一缓,给百姓喘息空间。
甚至一道旨意,免除天下积欠,让利于民,那才是真正的圣主明君所为。
此人的话一出口,当即赢得不少人的共鸣。
于是,便有一位太学的老学正,叹道:“老夫听闻,靖安坊的‘汴京学府’,将设有蒙学、小学,只让汴京学府房主直系子弟入读?”
他看向了在坐在吕希哲、程颐、苏辙,拱手问道:“敢问三位先生,可有此事?”
程颐、苏辙、吕希哲三人微微颔首。
这是事实。
“有辱斯文!”这老学正顿时摇头:“如此一来,那蒙学、小学岂非成了不问学问、品德,只问财帛之处?”
“圣人经义,将要为铜臭所污!”
说着,他就痛心疾首起来。
其他人纷纷附和:“是啊,是啊!圣人之义,怎能为铜臭束缚?”
“三位先生当在御前好好进言才是。”
程颐、苏辙两人听着,都是有些面红耳赤。
但,吕希哲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御前奔走,甚至有时候会被喊到福宁殿东阁,陪同天子读书、写字。
他难免在这个过程中,被天子的一些私下脾气、性格、习惯感染。
听到这些人非议天子圣政,吕希哲顿时笑了一声。
于是,其他人纷纷看向他。
“原明有异议?”
一双双眼睛,盯了过来。
吕希哲放下手里的茶盏,微笑一声,道:“诸位贤达,恐怕还不知道吧?”
“当今官家圣明,为了兴学助教,不令学者困顿,已决心在汴京学府的蒙学、小学之中,高薪厚禄,以养士人!”
“蒙学教授,已初定月俸二十贯,另有四季常衣、免费租赁官舍以及每日三餐免费供应……”
“小学教授,更是厚薪,据说入为教授,起俸每月三十贯,亦可免费租住官舍,更可按照州学学官磨勘……若能教出一位能考入开封府府学者,则减磨勘一年……”
“更有其他诸般政策,正在考量之中……”
“将来不排除,从中选拔贤才,予以重用,甚至比照安定先生等故事,赐进士出身,授官一方的可能!”
太学中的老学究们,都是咽了咽口水。
从吕希哲口中说出来的事情,让他们震惊!
虽然说,大家都是甘贫乐道之士,而且,大家年纪也大了,实在拉不下脸去靖安坊的蒙学、小学里当教授。
但是……但是……
假如自己那些科举不力的儿孙能在靖安坊里,谋一个教授的位子。
这不就能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准备备考,同时还能享有一个清静、安逸、体面的生活吗?
此外靖安坊的居民,非富即贵。
自家儿孙,若是能在蒙学、小学里教了十几、二十年的书。
这人脉不就有了吗?
好多人都动心了。
吾等虽然甘贫乐道,但岂能让子孙也困于五斗米?
于是,在短暂的沉默后。
众人都是微笑起来。
“真乃圣天子也!”
“古来少主,圣明无过当今!”
或许是为了缓解尴尬,也或许是为了转移话题。
这些人旋即就调转了枪口,继续开始批判沈括。
吕希哲在旁边,静静的看着。
老实说,要不是天子让他有空就来太学多转转,他是真不想来!
这地方的酸臭味太重了!
太学里的这些老学究们,可不止批判沈括。
他们什么人都敢批判。
司马光、韩绛甚至是介甫相公的学问,他们也常常评头论足。
以为不过尔尔,话里话外都是——要是老夫能彼辈运道,这天下传颂的就该是老夫的学问了。
好不容易,挨到了这些人说累了。
今天的学术探讨也就结束了。
吕希哲等人起身,与陆佃及太学诸人一一拱手道别。
作为东道主,陆佃自是率领与会的太学学正们,将程颐、苏辙、吕希哲送了出去。
等到他们回去的时候,迎面就撞上了几个太学生。
这些人似乎没有发现陆佃等人,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听说了吗?”
“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好像制造出了什么了不得军国重器呢!”
“据说,今天汴京城城外,出现的雷霆巨响,就是专一制造军器局根据‘格物致知’之道格出来的重器!”
“圣人大道,真是渊博至深,吾等当上下求索!”
陆佃听着这些太学生的议论,嘴角浮现出笑容来。
他回头,看向自己身后的那一个个在太学中德高望重的老学正们。
发现这些人的脸色,都变得极为精彩。
陆佃的心中,顿时变得极为快意——叫尔等经常非议吾师介甫相公的新学。
现在,来报应了吧!
同时,陆佃心中也生出危机感。
格物致知已发展到如此地步了?
竟格出了军国重器!
必须严正以待了!
也必须写信告知介甫相公,请介甫相公正视此事!
新学必须将‘格物致知’囊括其中!
不然,就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可能!
(本章完)
当吕公著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他的小儿子吕希纯带着人在门口,将他迎了进去。
吕希纯今年还未满三十岁,却早早的改了京官,如今寄禄官已是从八品宣义郎。
和长兄吕希哲相比,吕希纯看上去就显得有些消瘦,一双眼睛更加精明。
吕希纯扶着老父亲,进了门,就低声问道:“大人,今日服侍官家,犒赏大军,可有什么见闻?”
吕公著回忆了一下,在校场所见,便道:“李资深死的不冤!”
吕希纯抬起头,不明白老父亲怎么忽然提起那个已经死在了英州的李定。
“汝日后会知道,老夫今日所言的。”吕公著没有直接回答吕希纯的疑问。
他是宰相,自然要管好嘴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
“吕希哲呢?”吕公著环视了一下四周,没有看到吕希哲,就连吕好问也没有看到。
“兄长应大司成之请,去了太学……”吕希纯答道。
吕公著一听就皱起了眉头:“这逆子怎又去太学鬼混了?”
所谓大司成,就是国子监祭酒的别称,这是唐代传下来的称呼。
而如今的国子监祭酒,正是如今在汴京城自诩为荆国公衣钵传人的前给事中陆佃。
在陆佃的主持下,现在的太学学风十分之活跃。
太学生们,更是积极参与政治,主观能动性堪称历代之最!
前些时日,因靖安坊的事情,太学里一度是沸沸扬扬。
最后还是他吕公著和韩绛亲自出手,赌上了宰相的名誉才压了下去。
吕希纯听着,缩了缩脖子,连忙替哥哥打圆场:“大人有所不知,兄长去太学,也是为了探讨学问。”
“哼!”吕公著眉头一扬:“探讨王介甫的新学吗?”
吕希纯只好低下头去,回答道:“回禀大人,还真不是。”
“兄长与大司成等人,在太学之中,探讨的乃是格物致知之道……”
“嗯?!”吕公著看向吕希纯:“汝怎么知道的?”
“儿子回京后,曾随兄长去过两次,旁听过太学诸贤的高论。”
太学现在流行研究格物致知,甚至俨然有成为显学的迹象。
这很正常。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嘛。
现在的官家,无论是在经筵上,还是平日私下,都若无若无的暗示甚至明示过自己对于‘格物致知’这一圣人大道的赞誉与推崇。
天下乙方,自是闻风而动。
尤其是太学上舍生和那些准备备考两年后的龙飞榜的士子们。
一个个都钻进了故纸堆,开始翻找历代对‘格物致知’的见解和解释。
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横渠、安定、濂溪等多个学派,居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因为这些大儒,都曾针对格物致知有过探讨、解释。
听到吕希纯的话,吕公著正色起来,问道:“太学诸贤,是怎么评论沈存中的那一篇《格物论》的?”
今天在校场上所见,实在震撼人心——格物致知,竟恐怖如斯!
现实冲击着吕公著的心神。
甚至让他产生了想要在自己的著述之中,加入大量格物致知讨论的冲动——大宋宰执自然都有着三不朽的追求。
所以人人都会著书立传。
像是吕公著的父兄,就都留有個人文集,刊行于世。
吕公著当然也不例外,也想百年后,自己的文集可以刊行天下,甚至和程颢、李觏等人的文集一样,成为未来天子、储君的读书书目,这就是真正的不朽了!
而沈括主持专一制造军器局,用格物致知之道,可是做出了无数成绩的。
旁的不说,一个胆水浸铜法,利国利民,便足可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千年之后,都可能还会有记得沈括沈存中。
甚至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如今,又制造出了大威力的火器。
足可改变战场局势!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吕公著敏锐的意识到了‘格物致知’,可能成为未来儒学的新风口。
就像是皇佑之后,改革、变法成为了大宋风口。
最终,催生出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变法。
在这个风口下,李觏、张载、胡媛、周敦颐等大儒纷纷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更有王安石借此将自家的学说,送进了太学,成为了官学。
而格物致知呢?
恐怕也能造就一个新的时代,孕育出新的大儒与学说。
吕公著当然想蹭这个热点。
吕希纯听着,答道:“回禀大人,太学诸贤皆以为沈制造所言,一窍不通,不值一驳……”
“哦!”吕公著点点头。
沈括的那本《格物论》,吕公著也看过的。
虽然确实写的不怎么样。
但也不至于被人如此贬低。
不过,可以理解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何况,沈括自己屁股下一堆黑料,个人道德在士林之中几乎已经破产。
太学的道学家们怎么可能看得上他?
等等……
吕公著反应过来了。
“太学诸贤果然都是这么说的吗?”吕公著问道。
“唯!”吕希纯老老实实的回答:“诸贤确都如此说过!”
吕公著倒吸一口凉气。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太学里的道学家在研究‘格物致知’,而且是拿着沈括的‘格物论’在研究。
不然,他们怎么会‘皆以为沈括之言,一窍不通,不值一驳呢?’。
作为士大夫,吕公著可太了解在野士大夫这个群体了。
既骄傲又矜持,既傲慢又卑微,既清高又无耻。
简单的来说,就是矫情、傲娇、虚伪。
特别是太学里的那些老学究们尤其如此。
所以啊,吕公著一听吕希纯的话,几乎就是立刻在脑子有了这么一个画面。
太学之中,那一个个高冠博带的大儒们,摇着羽扇,口斥着沈括《格物论》之中的种种缺点。
但一个个眼睛,却都盯紧了专一制造军器局。
就等着沈括忍不住出来反驳,与他们辩经了。
这是太学那些人的老手段了。
就是碰瓷!
就是想要把朝廷的高官,拉入他们擅长的赛道之中,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击败这些高官。
借此刷名声,也借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所以,朝臣们基本不理会太学的杂音。
比如王安石在朝的时候就根本不管太学里的人怎么议论、评价他的新学。
根本不上这个当。
但太学里的老学究们也不在乎——你不反驳?那就是怕了,不敢与吾等辩论!
所以,我们的才是真正的圣人微言大义啊。
总之,太学横竖都是赢。
所以啊!
“连太学里的那帮腐儒都知道了未来的风向……”吕公著在心里想着:“老夫怎到现在才明白过来!”
这可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意味着他的政治嗅觉,在入京后大大退化了。
若是过去的话,他是不可能这么迟钝。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吕公著想了想,然后找到了原因——当今官家!
因为,当今官家自即位以后,就一直没有对他和其他人用过那些先帝以及历代官家们常用的权术手段。
是真的肯放权,也是真的愿意将事情委任给他们。
也没有设绊子,更没有在他们下面安插异己。
让他们这些宰执做的舒舒服服——至少在办差的时候,他们是不需要担心有人捣乱、掣肘。
这位官家,只在乎结果!
以至于,吕公著曾经必须时刻提着的心,现在可以放下来了。
于是,曾经需要时刻警惕其他人的他不知不觉就松懈了下来。
这可不行!
万一有人陷害老夫呢?
所以,必须得打起精神来。
就从现在开始!
吕公著转身,走向书房。
他得去写奏疏,同时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将格物致知融入自己的学说之中。
于是,在书房门口,他回头对吕希纯吩咐:“子进啊,替老夫去买一本《格物论》回来。”
上次那本,他看完之后,就随手丢在都堂令厅,现在已经不知道去那里了。
吕希纯楞了一下,旋即拜道:“诺!”
……
太学。
陆佃拿着勺子,将煮好的茶汤,一碗碗舀好,然后一一分与在坐诸生。
今天,在这个学斋之中的都是大儒。
既有太学名士,也有宫里面的经筵官——集英殿说书吕希哲、苏辙,集英殿讲书程颐。
真真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而圣人之义,乃是微言大义,隐含于文字之中。
自范文正公后,天下学者,纷纷摒弃汉唐旧儒的注疏经义,直接复古,直接去向圣人文字寻求大道。
于是,人人都可以解释圣人经义,人人都能重构圣人大道。
所以,大家坐在一起,难免针锋相对,也难免辩论不休。
不过,大家都是体面人,会点到即止。
当然了——这只限于在场的人。
那些不在场的……就怪不得大家嘴上不留情了。
现在,正是讨论后的休息时间。
大儒们喝着茶水,谈论着汴京的琐事。
渐渐的,就有人开始谈论起那个在靖安坊的‘汴京学府’了。
“当今天子重文学,以靖安坊之利,而用于兴学助教,可谓圣主也。”有人称赞着。
自然就有人不同意了:“当今天子,圣则圣矣,奈何,锱铢必争!”
这指的是去年的堤岸司扑买以及后来的市易务欠款催收了。
在太学不少人眼中看来,天子富有四海,所以不可与民争利!
堤岸司罢废很好。
但为什么要扑买呢?
应该将它们送与百姓!
市易务的欠款就更是如此了!
天下本已困顿,天子何必催收的这么紧?
缓一缓,给百姓喘息空间。
甚至一道旨意,免除天下积欠,让利于民,那才是真正的圣主明君所为。
此人的话一出口,当即赢得不少人的共鸣。
于是,便有一位太学的老学正,叹道:“老夫听闻,靖安坊的‘汴京学府’,将设有蒙学、小学,只让汴京学府房主直系子弟入读?”
他看向了在坐在吕希哲、程颐、苏辙,拱手问道:“敢问三位先生,可有此事?”
程颐、苏辙、吕希哲三人微微颔首。
这是事实。
“有辱斯文!”这老学正顿时摇头:“如此一来,那蒙学、小学岂非成了不问学问、品德,只问财帛之处?”
“圣人经义,将要为铜臭所污!”
说着,他就痛心疾首起来。
其他人纷纷附和:“是啊,是啊!圣人之义,怎能为铜臭束缚?”
“三位先生当在御前好好进言才是。”
程颐、苏辙两人听着,都是有些面红耳赤。
但,吕希哲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御前奔走,甚至有时候会被喊到福宁殿东阁,陪同天子读书、写字。
他难免在这个过程中,被天子的一些私下脾气、性格、习惯感染。
听到这些人非议天子圣政,吕希哲顿时笑了一声。
于是,其他人纷纷看向他。
“原明有异议?”
一双双眼睛,盯了过来。
吕希哲放下手里的茶盏,微笑一声,道:“诸位贤达,恐怕还不知道吧?”
“当今官家圣明,为了兴学助教,不令学者困顿,已决心在汴京学府的蒙学、小学之中,高薪厚禄,以养士人!”
“蒙学教授,已初定月俸二十贯,另有四季常衣、免费租赁官舍以及每日三餐免费供应……”
“小学教授,更是厚薪,据说入为教授,起俸每月三十贯,亦可免费租住官舍,更可按照州学学官磨勘……若能教出一位能考入开封府府学者,则减磨勘一年……”
“更有其他诸般政策,正在考量之中……”
“将来不排除,从中选拔贤才,予以重用,甚至比照安定先生等故事,赐进士出身,授官一方的可能!”
太学中的老学究们,都是咽了咽口水。
从吕希哲口中说出来的事情,让他们震惊!
虽然说,大家都是甘贫乐道之士,而且,大家年纪也大了,实在拉不下脸去靖安坊的蒙学、小学里当教授。
但是……但是……
假如自己那些科举不力的儿孙能在靖安坊里,谋一个教授的位子。
这不就能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准备备考,同时还能享有一个清静、安逸、体面的生活吗?
此外靖安坊的居民,非富即贵。
自家儿孙,若是能在蒙学、小学里教了十几、二十年的书。
这人脉不就有了吗?
好多人都动心了。
吾等虽然甘贫乐道,但岂能让子孙也困于五斗米?
于是,在短暂的沉默后。
众人都是微笑起来。
“真乃圣天子也!”
“古来少主,圣明无过当今!”
或许是为了缓解尴尬,也或许是为了转移话题。
这些人旋即就调转了枪口,继续开始批判沈括。
吕希哲在旁边,静静的看着。
老实说,要不是天子让他有空就来太学多转转,他是真不想来!
这地方的酸臭味太重了!
太学里的这些老学究们,可不止批判沈括。
他们什么人都敢批判。
司马光、韩绛甚至是介甫相公的学问,他们也常常评头论足。
以为不过尔尔,话里话外都是——要是老夫能彼辈运道,这天下传颂的就该是老夫的学问了。
好不容易,挨到了这些人说累了。
今天的学术探讨也就结束了。
吕希哲等人起身,与陆佃及太学诸人一一拱手道别。
作为东道主,陆佃自是率领与会的太学学正们,将程颐、苏辙、吕希哲送了出去。
等到他们回去的时候,迎面就撞上了几个太学生。
这些人似乎没有发现陆佃等人,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听说了吗?”
“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好像制造出了什么了不得军国重器呢!”
“据说,今天汴京城城外,出现的雷霆巨响,就是专一制造军器局根据‘格物致知’之道格出来的重器!”
“圣人大道,真是渊博至深,吾等当上下求索!”
陆佃听着这些太学生的议论,嘴角浮现出笑容来。
他回头,看向自己身后的那一个个在太学中德高望重的老学正们。
发现这些人的脸色,都变得极为精彩。
陆佃的心中,顿时变得极为快意——叫尔等经常非议吾师介甫相公的新学。
现在,来报应了吧!
同时,陆佃心中也生出危机感。
格物致知已发展到如此地步了?
竟格出了军国重器!
必须严正以待了!
也必须写信告知介甫相公,请介甫相公正视此事!
新学必须将‘格物致知’囊括其中!
不然,就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