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重回锦绣风云处
推荐阅读: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大宋皇后生活录最新章节!
郭氏一家的返京行程被定在八月下旬。车驾入汴京,已是九月暮秋时节。风渐凉,粟麦黄,汴河两岸农田翻滚着黄澄澄的麦浪,垄间地头里孩童的嬉闹声清脆童真,憨然悦耳。这一群不知愁滋味儿的小家伙们,丝毫不受傍晚天时的打扰。雨云渐近,大人们在忙活收割,他们则在地上游戏玩乐般捡拾着遗落的麦穗儿。
舒窈从车窗里撩帘而望。新宋门巍峨高耸,阔别近三年的天子神都依旧一派繁华,四时花木遍植其间,新叶旧英,红枫碧树,缤彩彩望之如绣。
入城的御街一如离开时那般宽敞整洁,车如流水,马若游龙。在天家贵人用不着出行的档口,汴京的百姓们丝毫不吝踏上御街的曲廊,开封府官吏们从不约束庶民游乐,近昏时候,曲廊高灯下,人影绰绰如织,商人叫卖不绝。这里的金铺银楼招牌闪亮、饭庄茶楼酒旗高扬、漆馆画行生意兴隆,勾栏瓦肆也热闹如一。
舒窈手放在木棂上,目光贪恋地望着眼前,在心中默默把金城与汴京做了个对比: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在代北的日子是春看稚儿挽弓,秋防流寇掠身,雁门关外有马鸣啾啾,雁门关内有长剑铮铮。而代北骨子里就像俭朴刚直,性格豪勇的铁汉,不畏强敌,活得粗悍硬颈。反观汴京?这里春赏繁花,夏饮凉茶,秋观蹴鞠,冬享书画。四时皆是太平风雅,日日都是诗酒如画。天子居得天独厚,占尽地利人和。正如落于凡尘,轻裘缓带的浊世佳公子,锦衣翩翩,优渥生活让人艳羡不已。
舒窈在车中托腮而思,等到队伍转到郭府所在巷子,从帘缝隙里看着熟悉的景色,她才终于喟叹出声:“终于还是……回来了啊!”
回来了。诸多感慨涌上心头:远去了边塞厉迈,黯淡了羁旅辛劳。如今她重回锦绣地,自然重思风波路。离开天阔地阔的肆意代北,此次回来,她终于也要成为彻头彻尾的世家女子。从今后,旁人看她必是美貌聪慧,温婉端庄。可内里详情如何,便只余她自己心里清楚。
丁忧除服,家族的利益注定将她推上风口浪尖,她无人做陪,只能披上一袭华衣,挺身而上。
离开故里,回到生于此,长于斯的汴京,外人眼中的舒窈好似并无多少欢愉情绪。她显得很平静,很淡然,就如从未离开。
然而,离开就是离开了。有些东西也到底还是变了。
记得那年她北上。卫州门城楼前,清晨露重,宁秀的车驾静静等候,与她隔着绣帘,默默相送。
今时她回来,暮云低沉,羁旅疲惫。当年承诺会出城迎她的姑娘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她不是不想,而是已不能。
在舒窈回京前的一个月,宁秀随父离京,赴苏州外任。临行前,她惆怅满怀地给舒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余闻南人好讼狱之事。民狡似狐,王化难驯。吾父北人入南地,此一去必宦途维艰,不知何年得归。汝孝期将尽,余尝盼汝除服归京,共话燕射斗草之趣。然世事无常,因缘多变,吾离京赴吴,此一别后,不知何日相见。余每思至此,皆心下黯然,屡屡啜泣而不欲人知。”
她和宁秀的感情没变,变得是让他们措手不及的京中局势。不知从何时开始,随立国而兴的勋贵世家便渐次衰败。自寇准复相,刚厉率直强硬派重掌朝纲。张家及一派身无功德靠祖宗荫佑的家族更是式微加速,这两年,昔日勋贵境遇早已大不如前。被外放离京,排挤出权利中心的勋贵之后,又何止的宁秀父亲一人?
大宋的天子们一代代润物无声,惯会软刀杀人,兵不刃血。立国几十年,昔日呼风唤雨,左右江山的世家们已一个个如开国的武将,无声无息渐次退往权力舞台的边沿。
李家如此,张家如此,他们郭家……恐怕也距离不远了吧。
他们郭府除服回来的这个秋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官家赵恒自立秋染病,久治不愈。太医院中诸多国手伺立左右,却终究不见丝毫起身。到舒窈他们返京时,赵恒已连续卧病两月有余。两月间,大小朝会他都不曾出席,所有天子庶务皆由皇后刘氏代劳,诸位辅臣从旁协佐。时隔几年,刘皇后重新把持了朝纲,原本在党争中落于下风的丁谓也趁势而上,隐隐有与寇准平分秋色之力。
朝中局势一时焦灼,不少官员联合上书,奏请官家允太子监国,代天理政。然而官家对此却充耳不闻,按而不表。他只着人成立了资善堂,让太子秉笏南乡立,以初学者的姿态听众辅臣参决诸司要务。
糊涂庸懦了大半生的官家在对待九五帝权与储君理国上,心中透如明镜。他太清楚,对上那群各有考量,心机深沉的朝臣,他的太子还显稚嫩。让太子监国,根本无法同那群朝臣斡旋牵扯。他在世时,尚且好说。若他驾崩,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他的太子为臣子所挟,被蒙蔽视听。最终大权旁落,新帝沦为傀儡。
他不放心,大不放心。他恨不得在有生之年将所有帝王心术统统教于太子。可事有轻重缓急,到这份儿上,他也只能按捺焦躁,让太子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学一步。
官家忙着生病,忙着教导太子;大臣在忙着站队,忙着选择阵营。朝廷上下,一时无人他顾。连郭氏一族的入京都悄然无声,就如石子落于静水般,所有人都低头想看它会荡开多少涟漪,却没有一人真正发声说一句:这石子哪里来的?
当然,郭家人自己也忐忑。除服回京,他们身上打着鲜明的皇后势力的烙印,让本就微妙的局态越发不可捉摸。没人知道官家准备如何利用郭家这枚棋子。是直接起复,官复原职?还是暂且搁置,另有任用?
没人敢妄断,没人敢确定。
在这个风波难定的时节,郭府似乎淡化了自己的存在。连中书门下省、御史台和皇宫大内手掌国维的三处机构,竟然也无一处主动提起郭氏众人的起复事。
这让郭府的亲家钱惟演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作为枢密使,钱惟演很清楚,若是一直被这么冷淡搁置,万一哪天皇帝龙驭宾天,朝中势力重新洗牌,郭家再想起复可就难上加难。
他们应趁着现在,放下世家的矜持,赶紧活动。为将来在朝中谋得一席之地早做准备。
钱惟演思虑到此,并不啰嗦,一面派儿子出马,与他岳丈郭守璘会面劝说,另一面则授意儿媳邀娘家女眷过府,闲话家常。
说是闲话家常,可派去请人的帖子一递到郭府,郭氏两房也估摸出个大概内容。既然亲家公都将事情谋划到这份儿上,郭府再端着,于情于理就不合适了。
于是十月初五这天,李氏便带着侄女舒窈分乘马车,以探望孕期女儿的名义去往钱府。
车出国公巷,晨起有风,露重未白。黄历载:今日宜出行祭祀,忌婚嫁动土。
舒窈丝毫不受天气影响,手支在车中小案上,淡定泊然地翻看一本《隋唐嘉话》。车外随行的侍女在一旁小声提醒:“二娘子,就快启程了。您且把那笔记放一放。”
舒窈眼盯着史话字眼儿,漫不经心“嗯”了一声,继续我行我素。小侍女一下垮了脸色,望着漠不听劝的舒窈,愁苦万分地摇摇头:真搞不懂那书本有什么好看的?娘子一不考功名,二不入馆阁,学那么多东西干嘛?
小侍女万分不解,叹了口气,摆摆手随她去了。
马车转巷穿街,稳稳行在青石官道上,到御街前忽然停驻。
“双成,这是怎么回事?”
舒窈看书入神,车马停得突然,让她毫无防备。一个前栽,她脑袋就杵在了小几上,“嗙”得一声磕了前额,直疼得眼冒泪花,声音发颤。
双成自车外撩开帘子,看下舒窈发红的额角后,不由倒吸口气:“二娘子,您没事吧?”
舒窈自己倒不甚在意,只揉了揉头,指指外面:“我倒是没事。这车怎么突然停了?”
双成倒也机灵,听话后转身离开,也不知去何处探听消息,没片刻又折返回来。眼盯舒窈,苦恼无措地回答:“二娘子,好像……今天御街被封了。”
“被封了?”舒窈娥眉蹙起,“出了什么事?御街被封?”
御街封道,意味着天子临驾;皇后摆驾;或者储君出行。
不论何种情况,放在眼下都不合常理。天子病笃卧床,朝会尚且不能,更遑论深秋时节出宫游玩。皇后庶务缠身,正与政事纠缠,根本无暇他顾。而太子那边?资善堂一立,太子上午听政,下午进学,晚间习字。诸般课业繁重,颇费精力应对,他哪儿来余力顾及其他?
天子一家,当下都是忙得不可开交之人。怎会有人突然出行?
“双成,你再去前面打探打探,到底是出了何事?”
她话一落地,双成就乖觉离开。没一会儿功夫,她又嘟着嘴,吊脸回来。
“二娘子,这回咱们恐怕有的等了。”
“却是为何?”
双成垂着头,无精打采,闷声闷气答道:“奴婢刚才探听到,太子今早决议,要幸驾玉清昭应宫。眼下是御林军净街封道”
“临驾玉清昭应宫?”舒窈低声喃喃两句,唇齿间轻轻咬下“玉清昭应宫”几个字,“这倒是像他会做的事。”
“什么像是太子会做的事?”小侍女蹙起眉头,满是不解地嘟囔句,一脸愤懑控诉,“天子当年建造玉清昭应宫供奉天帝,那是为让天帝保佑皇嗣。可现在?皇嗣他倒是安宁着呢,不光安宁着,他还把二娘子咱们的路挡住呢。封道没个把时辰不可能解禁,万一迟了约,二娘子你怎么向大娘子交代?”
舒窈笑了笑,一点不见着急。安之若素地将书卷合上:“大姐久不见我,本就想念居多。便是迟了约,她也是牵挂非常,责备倒未必见得。”
双成嘟起嘴,心头对封道事犹似有怨。这丫头是在金城时候被调到舒窈身边的,人从小生在代北,天高皇帝远的,没见过汴京的尊贵人,加上主子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苛刻人。所以她的忠心只在护主上。对于天家皇子,她并无多少畏惧。
舒窈见她如此,不由托腮失笑:她当年不惧太子,是因为她有底气,觉得太子没什么可畏惧。双成这个嘛……或许可称得上,无知者无畏?
“你知道太子为什么选今日去玉清昭应宫?”舒窈曲肘放于车窗,以手支额,眉目弯弯笑看着双成。她的侍女可以娇憨,但不能真憨,该明白的事她还是要尽心点拨于她知道。
双成眨了眨眼睛,歪着脑袋问:“难道不是去求神明保佑他长命百岁?”
舒窈摇摇头:“不是。”
“那是为什么?”
“官家染病卧床,至今百日有余。期间纵然良药良医不断,但龙体依旧未见起色。你说太子这时身为人子能做什么?”
双成转过身,摇头晃脑思索一阵,忽然大睁眼睛,似了悟般道了句:“奴婢明白了!太子是去玉清昭应宫求天帝,保佑他平安继位。”
舒窈听后哭笑不得,以手做杖,“啪”一声拍在双成的脑门上,佯嗔她:“胡说八道什么呢?当心被人听去,告你个欺君罔上。”
双成毫不在意吐吐舌头:“错就错了嘛。二娘子您不用吓唬奴婢。在大宋,奴婢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因说错话被官府拘走的。您快跟奴婢说说,太子着急忙慌出行去玉清昭应宫,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呀?”舒窈收回手,眼望向皇宫所在,轻轻开口,“他是去斋戒沐浴,祈上苍保佑,让官家早日康复。”
药石久不见效,哪怕是从未经历过死亡的赵祯此时都已意识到了什么。他的父皇,大宋土地上最尊贵的男人,即便称谓天子,人颂万岁。可此年此季,他生命也依旧同凡夫俗子一样,进入倒计时。
只是身为人子,眼见父亲一天天虚弱,除了奉药侍疾,他能做的屈指可数。太医院处,有国手国医,不用他枉费精神。军国大事,有皇后辅臣,不用他费心劳神。年岁稚幼,资善堂里他只听议就可,所有政务还都是由母后决断。
偌大一个皇宫,偌大一个朝廷,满朝文武,泱泱卿臣,他竟找不到一丝存在感?人至茫途,贵为一国储君的他,却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天帝。其无助孤怜,也是让人悟之心酸。
“二娘子,二娘子?您在想什么呢?”双成伸胳膊在舒窈脸前晃了晃,完全搞不懂,她家娘子怎么说着说着,突然就走神了?
舒窈将她手臂拨开,轻轻吸了口气,坐回小几前,不紧不慢地将书翻开,继续翻阅起来。
双成可没她这份涵养耐心,眼看封道解禁还早,不由没话找话。
“二娘子。”
小侍女喊了一声,吸引过舒窈的注意力后,两只眼睛满是好奇之光地望着舒窈:“您是不是见过太子?”
舒窈翻书的动作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初。
“是见过。”
双成脸上瞬间泛出崇拜之色,仰看着舒窈:“那太子他长什么样?”
舒窈听言愣了愣,握着笔记的手指静静停驻。她低下头,垂眸望着书页边角处一排欧体小楷的注解,沉吟良久,才真假莫辨地回答道:“时日太久,我忘却了。”
她见他时,他们还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孩子。记忆中的太子是那个样貌清俊的小郎君,不爱吃酸,喜欢赤脚,性情温润,待人和善。她不畏惧他,他也纵容她,正是两小无猜,倾心相交时,毫无功利可言。可是,祖母亡故,一切成空。她对他冷落警惕,不惜竖起坚甲对他戒备疏离。在那之后,岁月辗转,两处相隔,她在金城看边塞沧桑,他在皇宫看政事风云。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成长轨迹,注定有不一样的成长体悟。
她不知道现在的他会变成什么样。她也不知道现在他眼里的她又是什么样。时光如刀,能把无数过往统统割裂。稚子之交,到现在她能回得也不过就是一句苍白无力的:“我忘了。”
忘了?怎么可能忘了?
她话出口,双成便一下呆怔住:我的天呐,她家娘子心可真宽,居然给忘了!这要是换作她,能见太子一回,她肯定一辈子都记在心里,时不时还得拎出来跟小姐妹们炫耀得瑟下。肯定不像她家娘子,这几年来压根儿不提不说,这会儿说起,她还给忘了!
双成很忧虑,苦恼无比地看舒窈,心里还一个劲儿打鼓:忘性太大是不是有点不妥?我到底要不要给二娘子她提个醒?二娘子如今好歹是在京城,不是在金城。把太子忘了岂不是大不妙?
郭氏一家的返京行程被定在八月下旬。车驾入汴京,已是九月暮秋时节。风渐凉,粟麦黄,汴河两岸农田翻滚着黄澄澄的麦浪,垄间地头里孩童的嬉闹声清脆童真,憨然悦耳。这一群不知愁滋味儿的小家伙们,丝毫不受傍晚天时的打扰。雨云渐近,大人们在忙活收割,他们则在地上游戏玩乐般捡拾着遗落的麦穗儿。
舒窈从车窗里撩帘而望。新宋门巍峨高耸,阔别近三年的天子神都依旧一派繁华,四时花木遍植其间,新叶旧英,红枫碧树,缤彩彩望之如绣。
入城的御街一如离开时那般宽敞整洁,车如流水,马若游龙。在天家贵人用不着出行的档口,汴京的百姓们丝毫不吝踏上御街的曲廊,开封府官吏们从不约束庶民游乐,近昏时候,曲廊高灯下,人影绰绰如织,商人叫卖不绝。这里的金铺银楼招牌闪亮、饭庄茶楼酒旗高扬、漆馆画行生意兴隆,勾栏瓦肆也热闹如一。
舒窈手放在木棂上,目光贪恋地望着眼前,在心中默默把金城与汴京做了个对比: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在代北的日子是春看稚儿挽弓,秋防流寇掠身,雁门关外有马鸣啾啾,雁门关内有长剑铮铮。而代北骨子里就像俭朴刚直,性格豪勇的铁汉,不畏强敌,活得粗悍硬颈。反观汴京?这里春赏繁花,夏饮凉茶,秋观蹴鞠,冬享书画。四时皆是太平风雅,日日都是诗酒如画。天子居得天独厚,占尽地利人和。正如落于凡尘,轻裘缓带的浊世佳公子,锦衣翩翩,优渥生活让人艳羡不已。
舒窈在车中托腮而思,等到队伍转到郭府所在巷子,从帘缝隙里看着熟悉的景色,她才终于喟叹出声:“终于还是……回来了啊!”
回来了。诸多感慨涌上心头:远去了边塞厉迈,黯淡了羁旅辛劳。如今她重回锦绣地,自然重思风波路。离开天阔地阔的肆意代北,此次回来,她终于也要成为彻头彻尾的世家女子。从今后,旁人看她必是美貌聪慧,温婉端庄。可内里详情如何,便只余她自己心里清楚。
丁忧除服,家族的利益注定将她推上风口浪尖,她无人做陪,只能披上一袭华衣,挺身而上。
离开故里,回到生于此,长于斯的汴京,外人眼中的舒窈好似并无多少欢愉情绪。她显得很平静,很淡然,就如从未离开。
然而,离开就是离开了。有些东西也到底还是变了。
记得那年她北上。卫州门城楼前,清晨露重,宁秀的车驾静静等候,与她隔着绣帘,默默相送。
今时她回来,暮云低沉,羁旅疲惫。当年承诺会出城迎她的姑娘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她不是不想,而是已不能。
在舒窈回京前的一个月,宁秀随父离京,赴苏州外任。临行前,她惆怅满怀地给舒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余闻南人好讼狱之事。民狡似狐,王化难驯。吾父北人入南地,此一去必宦途维艰,不知何年得归。汝孝期将尽,余尝盼汝除服归京,共话燕射斗草之趣。然世事无常,因缘多变,吾离京赴吴,此一别后,不知何日相见。余每思至此,皆心下黯然,屡屡啜泣而不欲人知。”
她和宁秀的感情没变,变得是让他们措手不及的京中局势。不知从何时开始,随立国而兴的勋贵世家便渐次衰败。自寇准复相,刚厉率直强硬派重掌朝纲。张家及一派身无功德靠祖宗荫佑的家族更是式微加速,这两年,昔日勋贵境遇早已大不如前。被外放离京,排挤出权利中心的勋贵之后,又何止的宁秀父亲一人?
大宋的天子们一代代润物无声,惯会软刀杀人,兵不刃血。立国几十年,昔日呼风唤雨,左右江山的世家们已一个个如开国的武将,无声无息渐次退往权力舞台的边沿。
李家如此,张家如此,他们郭家……恐怕也距离不远了吧。
他们郭府除服回来的这个秋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官家赵恒自立秋染病,久治不愈。太医院中诸多国手伺立左右,却终究不见丝毫起身。到舒窈他们返京时,赵恒已连续卧病两月有余。两月间,大小朝会他都不曾出席,所有天子庶务皆由皇后刘氏代劳,诸位辅臣从旁协佐。时隔几年,刘皇后重新把持了朝纲,原本在党争中落于下风的丁谓也趁势而上,隐隐有与寇准平分秋色之力。
朝中局势一时焦灼,不少官员联合上书,奏请官家允太子监国,代天理政。然而官家对此却充耳不闻,按而不表。他只着人成立了资善堂,让太子秉笏南乡立,以初学者的姿态听众辅臣参决诸司要务。
糊涂庸懦了大半生的官家在对待九五帝权与储君理国上,心中透如明镜。他太清楚,对上那群各有考量,心机深沉的朝臣,他的太子还显稚嫩。让太子监国,根本无法同那群朝臣斡旋牵扯。他在世时,尚且好说。若他驾崩,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他的太子为臣子所挟,被蒙蔽视听。最终大权旁落,新帝沦为傀儡。
他不放心,大不放心。他恨不得在有生之年将所有帝王心术统统教于太子。可事有轻重缓急,到这份儿上,他也只能按捺焦躁,让太子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学一步。
官家忙着生病,忙着教导太子;大臣在忙着站队,忙着选择阵营。朝廷上下,一时无人他顾。连郭氏一族的入京都悄然无声,就如石子落于静水般,所有人都低头想看它会荡开多少涟漪,却没有一人真正发声说一句:这石子哪里来的?
当然,郭家人自己也忐忑。除服回京,他们身上打着鲜明的皇后势力的烙印,让本就微妙的局态越发不可捉摸。没人知道官家准备如何利用郭家这枚棋子。是直接起复,官复原职?还是暂且搁置,另有任用?
没人敢妄断,没人敢确定。
在这个风波难定的时节,郭府似乎淡化了自己的存在。连中书门下省、御史台和皇宫大内手掌国维的三处机构,竟然也无一处主动提起郭氏众人的起复事。
这让郭府的亲家钱惟演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作为枢密使,钱惟演很清楚,若是一直被这么冷淡搁置,万一哪天皇帝龙驭宾天,朝中势力重新洗牌,郭家再想起复可就难上加难。
他们应趁着现在,放下世家的矜持,赶紧活动。为将来在朝中谋得一席之地早做准备。
钱惟演思虑到此,并不啰嗦,一面派儿子出马,与他岳丈郭守璘会面劝说,另一面则授意儿媳邀娘家女眷过府,闲话家常。
说是闲话家常,可派去请人的帖子一递到郭府,郭氏两房也估摸出个大概内容。既然亲家公都将事情谋划到这份儿上,郭府再端着,于情于理就不合适了。
于是十月初五这天,李氏便带着侄女舒窈分乘马车,以探望孕期女儿的名义去往钱府。
车出国公巷,晨起有风,露重未白。黄历载:今日宜出行祭祀,忌婚嫁动土。
舒窈丝毫不受天气影响,手支在车中小案上,淡定泊然地翻看一本《隋唐嘉话》。车外随行的侍女在一旁小声提醒:“二娘子,就快启程了。您且把那笔记放一放。”
舒窈眼盯着史话字眼儿,漫不经心“嗯”了一声,继续我行我素。小侍女一下垮了脸色,望着漠不听劝的舒窈,愁苦万分地摇摇头:真搞不懂那书本有什么好看的?娘子一不考功名,二不入馆阁,学那么多东西干嘛?
小侍女万分不解,叹了口气,摆摆手随她去了。
马车转巷穿街,稳稳行在青石官道上,到御街前忽然停驻。
“双成,这是怎么回事?”
舒窈看书入神,车马停得突然,让她毫无防备。一个前栽,她脑袋就杵在了小几上,“嗙”得一声磕了前额,直疼得眼冒泪花,声音发颤。
双成自车外撩开帘子,看下舒窈发红的额角后,不由倒吸口气:“二娘子,您没事吧?”
舒窈自己倒不甚在意,只揉了揉头,指指外面:“我倒是没事。这车怎么突然停了?”
双成倒也机灵,听话后转身离开,也不知去何处探听消息,没片刻又折返回来。眼盯舒窈,苦恼无措地回答:“二娘子,好像……今天御街被封了。”
“被封了?”舒窈娥眉蹙起,“出了什么事?御街被封?”
御街封道,意味着天子临驾;皇后摆驾;或者储君出行。
不论何种情况,放在眼下都不合常理。天子病笃卧床,朝会尚且不能,更遑论深秋时节出宫游玩。皇后庶务缠身,正与政事纠缠,根本无暇他顾。而太子那边?资善堂一立,太子上午听政,下午进学,晚间习字。诸般课业繁重,颇费精力应对,他哪儿来余力顾及其他?
天子一家,当下都是忙得不可开交之人。怎会有人突然出行?
“双成,你再去前面打探打探,到底是出了何事?”
她话一落地,双成就乖觉离开。没一会儿功夫,她又嘟着嘴,吊脸回来。
“二娘子,这回咱们恐怕有的等了。”
“却是为何?”
双成垂着头,无精打采,闷声闷气答道:“奴婢刚才探听到,太子今早决议,要幸驾玉清昭应宫。眼下是御林军净街封道”
“临驾玉清昭应宫?”舒窈低声喃喃两句,唇齿间轻轻咬下“玉清昭应宫”几个字,“这倒是像他会做的事。”
“什么像是太子会做的事?”小侍女蹙起眉头,满是不解地嘟囔句,一脸愤懑控诉,“天子当年建造玉清昭应宫供奉天帝,那是为让天帝保佑皇嗣。可现在?皇嗣他倒是安宁着呢,不光安宁着,他还把二娘子咱们的路挡住呢。封道没个把时辰不可能解禁,万一迟了约,二娘子你怎么向大娘子交代?”
舒窈笑了笑,一点不见着急。安之若素地将书卷合上:“大姐久不见我,本就想念居多。便是迟了约,她也是牵挂非常,责备倒未必见得。”
双成嘟起嘴,心头对封道事犹似有怨。这丫头是在金城时候被调到舒窈身边的,人从小生在代北,天高皇帝远的,没见过汴京的尊贵人,加上主子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苛刻人。所以她的忠心只在护主上。对于天家皇子,她并无多少畏惧。
舒窈见她如此,不由托腮失笑:她当年不惧太子,是因为她有底气,觉得太子没什么可畏惧。双成这个嘛……或许可称得上,无知者无畏?
“你知道太子为什么选今日去玉清昭应宫?”舒窈曲肘放于车窗,以手支额,眉目弯弯笑看着双成。她的侍女可以娇憨,但不能真憨,该明白的事她还是要尽心点拨于她知道。
双成眨了眨眼睛,歪着脑袋问:“难道不是去求神明保佑他长命百岁?”
舒窈摇摇头:“不是。”
“那是为什么?”
“官家染病卧床,至今百日有余。期间纵然良药良医不断,但龙体依旧未见起色。你说太子这时身为人子能做什么?”
双成转过身,摇头晃脑思索一阵,忽然大睁眼睛,似了悟般道了句:“奴婢明白了!太子是去玉清昭应宫求天帝,保佑他平安继位。”
舒窈听后哭笑不得,以手做杖,“啪”一声拍在双成的脑门上,佯嗔她:“胡说八道什么呢?当心被人听去,告你个欺君罔上。”
双成毫不在意吐吐舌头:“错就错了嘛。二娘子您不用吓唬奴婢。在大宋,奴婢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因说错话被官府拘走的。您快跟奴婢说说,太子着急忙慌出行去玉清昭应宫,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呀?”舒窈收回手,眼望向皇宫所在,轻轻开口,“他是去斋戒沐浴,祈上苍保佑,让官家早日康复。”
药石久不见效,哪怕是从未经历过死亡的赵祯此时都已意识到了什么。他的父皇,大宋土地上最尊贵的男人,即便称谓天子,人颂万岁。可此年此季,他生命也依旧同凡夫俗子一样,进入倒计时。
只是身为人子,眼见父亲一天天虚弱,除了奉药侍疾,他能做的屈指可数。太医院处,有国手国医,不用他枉费精神。军国大事,有皇后辅臣,不用他费心劳神。年岁稚幼,资善堂里他只听议就可,所有政务还都是由母后决断。
偌大一个皇宫,偌大一个朝廷,满朝文武,泱泱卿臣,他竟找不到一丝存在感?人至茫途,贵为一国储君的他,却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天帝。其无助孤怜,也是让人悟之心酸。
“二娘子,二娘子?您在想什么呢?”双成伸胳膊在舒窈脸前晃了晃,完全搞不懂,她家娘子怎么说着说着,突然就走神了?
舒窈将她手臂拨开,轻轻吸了口气,坐回小几前,不紧不慢地将书翻开,继续翻阅起来。
双成可没她这份涵养耐心,眼看封道解禁还早,不由没话找话。
“二娘子。”
小侍女喊了一声,吸引过舒窈的注意力后,两只眼睛满是好奇之光地望着舒窈:“您是不是见过太子?”
舒窈翻书的动作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初。
“是见过。”
双成脸上瞬间泛出崇拜之色,仰看着舒窈:“那太子他长什么样?”
舒窈听言愣了愣,握着笔记的手指静静停驻。她低下头,垂眸望着书页边角处一排欧体小楷的注解,沉吟良久,才真假莫辨地回答道:“时日太久,我忘却了。”
她见他时,他们还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孩子。记忆中的太子是那个样貌清俊的小郎君,不爱吃酸,喜欢赤脚,性情温润,待人和善。她不畏惧他,他也纵容她,正是两小无猜,倾心相交时,毫无功利可言。可是,祖母亡故,一切成空。她对他冷落警惕,不惜竖起坚甲对他戒备疏离。在那之后,岁月辗转,两处相隔,她在金城看边塞沧桑,他在皇宫看政事风云。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成长轨迹,注定有不一样的成长体悟。
她不知道现在的他会变成什么样。她也不知道现在他眼里的她又是什么样。时光如刀,能把无数过往统统割裂。稚子之交,到现在她能回得也不过就是一句苍白无力的:“我忘了。”
忘了?怎么可能忘了?
她话出口,双成便一下呆怔住:我的天呐,她家娘子心可真宽,居然给忘了!这要是换作她,能见太子一回,她肯定一辈子都记在心里,时不时还得拎出来跟小姐妹们炫耀得瑟下。肯定不像她家娘子,这几年来压根儿不提不说,这会儿说起,她还给忘了!
双成很忧虑,苦恼无比地看舒窈,心里还一个劲儿打鼓:忘性太大是不是有点不妥?我到底要不要给二娘子她提个醒?二娘子如今好歹是在京城,不是在金城。把太子忘了岂不是大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