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造纸坊哟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魏晋干饭人最新章节!
天气渐冷,北方的百姓们给要紧的几块麦苗地盖了一层麦草,大家开始空闲下来。
赵含章就在此时发布役令,考虑到今年战事刚结束,她没有发很重的役令,只让每家出一丁服役十五日。
或通沟渠,或平整官道,或修缮本村的道路和房屋,家中没有成年男丁的,女子服半役,她让各州县里正小心安排,勿耗民力。
旨意不仅发到各州郡,还发到各郡县学堂,要求各个学堂辅助各县做好宣讲工作,同时帮助各县管理服务役丁,
其实也有监督之意。
各县县令也不傻,知道赵含章这是防止他们克扣挪用役丁的伙食和工钱。
不错,现在服役和以前有点不太一样,县衙负担伙食,还会给一定的工钱。
虽然工钱极少,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以前他们服役可没有工钱,有的地方连伙食都没有呢,去服役需要自己带粮食。
赵含章一直更信任学堂里的学生,而那些学生也不负赵含章的信任,满腔热血,不仅是那些孤儿和贫民家的孩子,就是后来进学的士族子弟,进学堂后不久也是一腔热情,恨不得为赵含章,为国,为民肝脑涂地的样子。
而赵含章还开通了各县学堂与太学交流的通道,学生们不仅可以写信和太学里的学生,老师交流,提问题,还能通过太学上达天听。
哦,就是和赵含章告状,比如本县县令贪污受贿,苛政戾民之类的。
听说上个月就有两个县的县令因为挪用朝廷下发的赈济粮食,致使县中饿死的人达两位数,于是有学生写信到太学。
太学的学生收到信后当即交到御史台,一路传到赵含章手中。
赵含章当即命御史前往两县查证,果然有贪酷之事,于是两个县的县令就被换了,不仅如此,两县县令家都被抄了,俩人被下狱,押往洛阳听审。
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斩。
按照晋律,贪污倒不至于被杀,最多撸官不做,可他们造成了恶劣的结果,赵含章素来爱名,这又是战事结束后的第一桩贪腐案,有点见识的官员都觉得两个县令凶多吉少。
赵含章很有可能会杀鸡儆猴。
这也不怪赵含章,怪那俩人太蠢,就算是要贪,好歹多等一段时间,现在正是百废待兴,收拢朝政的时候,赵含章就等着立威呢,这两人都送到跟前了,她怎么可能错过?
那两个县,一个在兖州,一个在豫州,大家之所以知道得这么快,这么清楚,全因为现在全国,哦,不,除去江东和江南两地,大量发行的邸报。
所谓邸报,汉时便有,不过呢,很少,就是各郡县留在京城的官员将近段时间朝廷下的诏书,谕旨,臣僚们的奏议,以及朝中发生的一些大事抄下来,然后派人送回本郡。
一般是半月一期,但要是遇到朝中有特别重大的事,也有可能会紧密一些,三四天便送一趟。
这样一来,南官便可知北方发生的事,北官也能够了解南方的情势,而京城,相当于一个政治消息集散地。
当然了,这东西也就太平年间才有能力弄起来,在赵含章重启邸报前,大晋大范围的邸报已经停了二十多年了,只有一些权势比较大的刺史郡守等会派人留在京城收集这些信息送回去。
赵含章曾经就是蹭赵仲舆的邸报看,他每次收到邸报都会让人抄录一份给她送去,还会补充很多邸报上没有的东西。
等赵含章自己弄邸报的时候,她就不这么干了。
因为造纸坊的工匠们很厉害,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试验,他们不仅可以用书皮造出好纸,还能用麦草、稻草等草和各种东西混杂在一起造出好纸来。
这种纸成本更加的便宜,造纸坊也扩大了,每日都能产出大量的纸张。
有纸,加上书局里活字印刷术也愈加成熟,赵含章就可以将邸报扩大了。
她将邸报一事交给太学和书局,在太学里成立了一个邸报所,由太学学生们担任里面的职位。
她要求他们每两天就要出一张邸报,邸报上不仅会有谕旨、诏书、两天内朝廷发生的大事,还有一些官员对一些政事的看法和建议,甚至,有好的文章和诗赋也可以放在邸报上。
这样的邸报就不仅仅是给各郡县的长官看了,各县学堂都要有,学堂里的学生们免费拿到邸报,但他们也有义务,他们的义务就是为本县百姓宣读邸报上的谕旨、诏书,以及朝廷的一些重要且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举措。
同时,邸报还接受全国各地官员、名士的投稿。
当然了,不是名士也可以,只要所言有物,赵含章都容许刊印,哦,因为邸报需要用到的文化水平很高,所以邸报所所长是赵程兼任。
审稿的事也是他干的,赵含章就偶尔看看。
京城做出邸报后会通过驿站发往各州,由州发往郡,而各郡再刊印一样的邸报发下去。
但是,现在赵含章的书局和造纸坊只开了八家,有些郡还没有,他们就只能就近从别的州郡里买。
买邸报的钱倒是没多少,主要是运输成本高,所以没有书局的幽州刺史石勒,和书局很少的并州刺史北宫纯纷纷上书,要求朝廷也要在他们这里增开书局和造纸坊。
赵含章同意了,下令让各州郡自己找地建造书局和造纸坊,以及找齐工匠,她来给图纸。
目前,各地书局和造纸坊都是仿造西平的书局、造纸坊所建,西平的书局和造纸坊也是最先进的,到现在他们已经增扩三次,造纸坊早已形成规模,每天能出五万张以上的纸张,最多时达到了九万张。
当然是大纸,可以裁剪的,成我们现在印刷的书本,可以裁出十六张。
别看现在产能上去了,其实纸张还是不够用。
不说别的,就朝廷每天的办公用纸就是大量的消耗。
收拢流民,造册记名,办户籍,以及各种信息的记录,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
(本章完)
天气渐冷,北方的百姓们给要紧的几块麦苗地盖了一层麦草,大家开始空闲下来。
赵含章就在此时发布役令,考虑到今年战事刚结束,她没有发很重的役令,只让每家出一丁服役十五日。
或通沟渠,或平整官道,或修缮本村的道路和房屋,家中没有成年男丁的,女子服半役,她让各州县里正小心安排,勿耗民力。
旨意不仅发到各州郡,还发到各郡县学堂,要求各个学堂辅助各县做好宣讲工作,同时帮助各县管理服务役丁,
其实也有监督之意。
各县县令也不傻,知道赵含章这是防止他们克扣挪用役丁的伙食和工钱。
不错,现在服役和以前有点不太一样,县衙负担伙食,还会给一定的工钱。
虽然工钱极少,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以前他们服役可没有工钱,有的地方连伙食都没有呢,去服役需要自己带粮食。
赵含章一直更信任学堂里的学生,而那些学生也不负赵含章的信任,满腔热血,不仅是那些孤儿和贫民家的孩子,就是后来进学的士族子弟,进学堂后不久也是一腔热情,恨不得为赵含章,为国,为民肝脑涂地的样子。
而赵含章还开通了各县学堂与太学交流的通道,学生们不仅可以写信和太学里的学生,老师交流,提问题,还能通过太学上达天听。
哦,就是和赵含章告状,比如本县县令贪污受贿,苛政戾民之类的。
听说上个月就有两个县的县令因为挪用朝廷下发的赈济粮食,致使县中饿死的人达两位数,于是有学生写信到太学。
太学的学生收到信后当即交到御史台,一路传到赵含章手中。
赵含章当即命御史前往两县查证,果然有贪酷之事,于是两个县的县令就被换了,不仅如此,两县县令家都被抄了,俩人被下狱,押往洛阳听审。
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斩。
按照晋律,贪污倒不至于被杀,最多撸官不做,可他们造成了恶劣的结果,赵含章素来爱名,这又是战事结束后的第一桩贪腐案,有点见识的官员都觉得两个县令凶多吉少。
赵含章很有可能会杀鸡儆猴。
这也不怪赵含章,怪那俩人太蠢,就算是要贪,好歹多等一段时间,现在正是百废待兴,收拢朝政的时候,赵含章就等着立威呢,这两人都送到跟前了,她怎么可能错过?
那两个县,一个在兖州,一个在豫州,大家之所以知道得这么快,这么清楚,全因为现在全国,哦,不,除去江东和江南两地,大量发行的邸报。
所谓邸报,汉时便有,不过呢,很少,就是各郡县留在京城的官员将近段时间朝廷下的诏书,谕旨,臣僚们的奏议,以及朝中发生的一些大事抄下来,然后派人送回本郡。
一般是半月一期,但要是遇到朝中有特别重大的事,也有可能会紧密一些,三四天便送一趟。
这样一来,南官便可知北方发生的事,北官也能够了解南方的情势,而京城,相当于一个政治消息集散地。
当然了,这东西也就太平年间才有能力弄起来,在赵含章重启邸报前,大晋大范围的邸报已经停了二十多年了,只有一些权势比较大的刺史郡守等会派人留在京城收集这些信息送回去。
赵含章曾经就是蹭赵仲舆的邸报看,他每次收到邸报都会让人抄录一份给她送去,还会补充很多邸报上没有的东西。
等赵含章自己弄邸报的时候,她就不这么干了。
因为造纸坊的工匠们很厉害,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试验,他们不仅可以用书皮造出好纸,还能用麦草、稻草等草和各种东西混杂在一起造出好纸来。
这种纸成本更加的便宜,造纸坊也扩大了,每日都能产出大量的纸张。
有纸,加上书局里活字印刷术也愈加成熟,赵含章就可以将邸报扩大了。
她将邸报一事交给太学和书局,在太学里成立了一个邸报所,由太学学生们担任里面的职位。
她要求他们每两天就要出一张邸报,邸报上不仅会有谕旨、诏书、两天内朝廷发生的大事,还有一些官员对一些政事的看法和建议,甚至,有好的文章和诗赋也可以放在邸报上。
这样的邸报就不仅仅是给各郡县的长官看了,各县学堂都要有,学堂里的学生们免费拿到邸报,但他们也有义务,他们的义务就是为本县百姓宣读邸报上的谕旨、诏书,以及朝廷的一些重要且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举措。
同时,邸报还接受全国各地官员、名士的投稿。
当然了,不是名士也可以,只要所言有物,赵含章都容许刊印,哦,因为邸报需要用到的文化水平很高,所以邸报所所长是赵程兼任。
审稿的事也是他干的,赵含章就偶尔看看。
京城做出邸报后会通过驿站发往各州,由州发往郡,而各郡再刊印一样的邸报发下去。
但是,现在赵含章的书局和造纸坊只开了八家,有些郡还没有,他们就只能就近从别的州郡里买。
买邸报的钱倒是没多少,主要是运输成本高,所以没有书局的幽州刺史石勒,和书局很少的并州刺史北宫纯纷纷上书,要求朝廷也要在他们这里增开书局和造纸坊。
赵含章同意了,下令让各州郡自己找地建造书局和造纸坊,以及找齐工匠,她来给图纸。
目前,各地书局和造纸坊都是仿造西平的书局、造纸坊所建,西平的书局和造纸坊也是最先进的,到现在他们已经增扩三次,造纸坊早已形成规模,每天能出五万张以上的纸张,最多时达到了九万张。
当然是大纸,可以裁剪的,成我们现在印刷的书本,可以裁出十六张。
别看现在产能上去了,其实纸张还是不够用。
不说别的,就朝廷每天的办公用纸就是大量的消耗。
收拢流民,造册记名,办户籍,以及各种信息的记录,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