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淮西混战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最新章节!
第六十三章 淮西混战
此时的淮西以安庆为开端,已经打成了一锅粥,乱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厮杀的蒙宋军队。原本向安庆进行赛跑比赛的两支军队,说来也怪,李庭芝和张世杰决定攻打安庆的决心一下,命令一传达下来,原本相安无事的两支军队立时打得不可开交,杀得血流成河。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宋军来说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以免增强博罗欢的守城力量有莫大的好处,是以李庭芝和张世杰的命令一传下来,宋军自然要对蒙古军队大打出手。对于蒙古军队来说,阻止宋军向安庆集结,不要使到达安庆的宋军过多,以免使攻城力量过大,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蒙古军队接到命令后自然是要找宋军的麻烦。
李庭芝和张世杰命令宋军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博罗欢命令蒙古军队迟滞宋军都是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正确判断,不能说他们错了。但是,其结果却是大出双方意料,整个淮西都在打,都是乱打一气,将领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卒,士卒找不到军官,得不到命令,遇到敌人只好凭着自己的判断行事,一打之下想不乱套都不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两支军队都在向安庆急赶,跑着跑着掉队的,跟不上队伍的也就多起来了,直接后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彻底打乱了建制,将领找不着军官,军官找不着士兵,士兵找不着当官的,哪有不乱的。
这情况有点象淮海大战时的情况,打到后来解放军的建制完全给打乱了,前委根据情况干脆下达了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解放军来了一场混战,干掉了不少国民党军队。
这情况又复现在淮西大地上,蒙宋军队的建制都给打乱了,只能是乱打一气。这场混战一开始是难分难解,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到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蒙古军抵挡不住了,造成蒙古军队抵挡不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淮西老百姓的加入,另一个就是郑静和舰队赶到安庆,给博罗欢送上了“欢送礼炮”,博罗欢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跑。
一开始,这场混战之所不分胜负,各有斩获,原因在于蒙古军队的装备比宋军好,身体素质也比宋军强。怯薛兵团号称蒙古军队的总预备队,其装备、伙食、训练自然是最好的,士卒也是选了又选,好中选优,战斗力自然是强。这是总预备队,虽然享有这些优势,但是最缺乏的却是战斗经验。这点很好理解,作为总预备队的怯薛兵团平时戒备森严,随时可以出动,随时可以开赴需要的战场,事实上这支军队在忽必烈时期能够上战场的次数不多,原因在于好东西总是很少使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时候才会使用,因而他们的实战经验远远不如经历了长时间战火洗礼的宋军。
三卫军也与此差相仿佛。
再者,建制打乱了,蒙古军队力量分散,骑兵不能集中起来集体冲锋,利用娴熟的骑射技术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的战术派不上用场。骑兵的集体冲锋威力很大,少量的骑兵冲锋效果会大为减少。骑射技术也与此相仿佛,他们人一少,善于各自为战的宋军自然是占尽了上风。
对于宋军来说,淮西淮东两支军队长时间没有得到朝庭的补给,能够生存下来全在于李庭和张世杰的努力,有很多军队是给蒙古人打散了,好长时间与朝庭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凭着对华夏的忠诚坚持下来了。这种坚持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合理的补给,装备营养自然会成为大问题,装备不好,身体状况差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很差劲,正是这种艰苦的坏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可以说坚持下来的人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一遇到蒙古军队自然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再者,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更善于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与敌周旋。
因而,蒙宋军队各有胜长,打个旗鼓相当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一打,整个淮西到处都是混战的军队,老百姓自然是帮宋军了。一来是民族正义感号召老百姓来帮助宋军;再者蒙古人在淮河流域的暴行激起了老百姓的仇恨,巴不得他们倒霉,想不帮宋军都不行。
忽必烈虽然下了约束军队不得屠杀抢掠,以此来收买民心的严旨,对于蒙古军队来说,抢掠根深蒂固,哪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有机会就会干些让老百姓切齿的事情,宋军向他们开战,老百姓自然是开心了。
宋军本来就善长各自为战,和怯薛兵团与三卫军打起来一点不落下风,再得到老百姓的帮助,如虎添翼,哪里有蒙古军队,哪里就有老百姓带着宋军来追杀。一时间,忽必烈手中的两支王牌军队好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想不败都不行了。
混战的消息传到李庭芝,张世杰耳里,两人都是苦笑,两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就没有打过这种没有建制的混战,就是当日焦山水战张世杰惨败,最后还是有组织地撤退,也没有这么混乱过。
两人稍一商量,把情况相互参详一番,决定来个浑水摸鱼,乱中求胜,利用蒙古骑兵在混战中不能集中,不能进行大规模集体冲锋,无法发挥战术特长的良机好好打他个大胜仗,即使不能全歼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也要重创他。于是,两人下令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放开手脚,打他个天翻地覆。
这一命令和当年淮海战役时前委下达的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放军在这场混战中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而宋军得到这一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命令,狠狠地打击蒙古军队。
当博罗欢接到这消息时,他立时傻眼了,他虽是一员良将,身经百战,也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混战。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建制,没有指挥的战斗一百年也不知道能发生几次,他自然是没有经历过。好在他的军事才干不凡,稍一权衡之后,立即下令所有的蒙古军队归建,向安庆靠拢。他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重新收拢军队,以安庆城为依托,阻击李庭芝和张世杰。
博罗欢是一员良将,他非常清楚李庭芝和张世杰的意图,两人是想攻占安庆城,然后在附近搜集船只渡过长江赶去江南。此时的江南,郭侃一支孤军给团团围住,虽然形势凶险,也没有马上覆灭的危险,因为李隽的总兵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吃掉他,要是李庭芝和张世杰赶到江南的话,李隽马上就会多出几十万兵力,总兵力占了优势的李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向郭侃发起猛攻。
现在歼灭郭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李隽来说这是境内作战,损坏的任务东西哪怕是一个坛子,一个罐子都是老百姓的财产,旷日持久的境内大战损坏的东西很多,不利于恢复生产,战后重建。目前的情况下,蒙古人依然很强盛,要是境内作战时间长了,大片农田荒芜,老百姓逃难在外,即使胜了,代价也会很大,说不定会从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
这些都不是博罗欢最担心的,他最担心的是郭侃带了二十五万骑兵到江南,要是战事在短时间内结束,这些战马不要说全部,也不要说大部分,只要有一部分落在李隽手里,其后果是非常的可怕,可以说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会在一夜之间诞生。
宋军现在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每个兵种都在扩大规模,唯独骑兵的规模因为马匹不足无法扩大,这批战马要是落到李隽手里,他肯定会拿来组建新的骑兵部队,对于这点,没有人会怀疑。可以肯定地说,要不了多久,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就会出现在宋军里,宋军的实力就会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对于蒙古人来说,最好是拖下去,即使救不出郭侃,让他把战马全部宰杀吃光,那也比落到李隽手里好上百倍。作为一员良将,具有全局眼光的将领,博罗欢深知其中的厉害,才有守住安庆,不要李庭芝和张世杰过江的想法。
他此时还不知道焦山水战的结果,宋军已经完全取得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他还冀希望守住安庆,重新征集船只,渡过长江去建立他那期望中的不世功勋。
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把他的军队集中到安庆来。只要他的军队一集中起来,凭借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强大的实力,要击溃李庭芝和张世杰两支作战时间过长,没有得到休整、装备落后、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体能差的疲惫之师,一点问题也没有。
蒙古军队按照他的要求不断向安庆靠拢。怯薛兵团和三卫军多骑兵,体能好,打不过得到老百姓帮助的宋军,凭借这两点逃跑还是没有问题。当然,在宋军和老百姓的围堵中,他们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经过艰苦的努力,赶到安庆的蒙古军队越来越多。
战场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蒙古军队在努力向安庆靠拢,宋军也在边打边追中向安庆集结,等蒙古军队赶到安庆城下才发现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只要到了安庆就到了安乐窝,因为李庭芝和张世杰在安庆城外设置了好几道阵地,阻止蒙古军队进城。
李庭芝和张世杰两人都是良将之才,设置的阵地自然是坚固严密,没有破绽可寻,想通过难如登天,如何通过宋军的阵地,进入安庆城里,与博罗欢会合又成了蒙古军队的头号难题。博罗欢虽然不断地派人打出来,想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打道一条走廊,把城外的军队接应进城,多次努力都不能实现。
这还不是让博罗欢最头疼的事情,最让他难以处置的是,城外的宋军越来越多,把城外的蒙古军队团团包围,一个弄不好就有给吃掉的危险。
这个风险对于宋军来说也存在,蒙古军队到达安庆的越来越多,先到的给宋军包围了,后到的又把宋军给包围了,宋军赶到又把前面的蒙古军队给包围了。就这样,你包围我一层,我包围你一层,一层一层地包围下去,究竟谁包围谁,谁占到上风了,谁都说不清。打个比方的话,现在的安庆好比一个花卷,一层蒙古军队,一层宋军,完全没有章法,没法指挥,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象这样的情况几百年也未必能出现一次。
你包围了我,我包围了你,双方都处在包围圈中,又都是包围者,都处在险地,都有随时遭到敌人攻击的可能性,都有随时攻击敌人的可能性,随时有可能全军覆没,随时都有可
能大获全胜,胜与负,存与亡是那样的接近,仿佛触手可得,又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永远得不到。李庭芝和张世杰,以及博罗欢的感觉和走钢丝差不多,让他们胆颤心惊,险得不能再险,而又胜利在望,近在咫尺,就是不能变为现实。
对于交战的双方来说,就看谁最先取得一点点优势,那样的话,谁就能够击溃对手,取得胜利。让李庭芝和张世杰焦急的是,原本平衡的天平在逐渐向蒙古一方倾斜。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收拢之后,骑兵集中起来,他们的优势又能发挥作用了,向宋军发起冲锋,缺少骑兵而又没有通畅的指挥的宋军自然很难抵挡。
要是换作李隽直接指挥的江南军队的话,对于蒙古骑兵自然是不怕,因为他们有大量的手掷式铸铁炸弹,对付蒙古骑兵很是有效,而李庭芝和张世杰的部队这种武器少得可怜,对上蒙古最精锐的军队非吃亏不可。
蒙古军队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对宋军发起反复冲锋,把优势不断扩大,归建的军队越来越多,实力在不断地壮大。博罗欢根据战场情况,已经制订出了一个彻底在安庆城下歼灭李庭芝和张世杰有生力量的大胆计划,只要城外的蒙古军队把优势再扩大下去,要不了半个月,安庆附近的宋军就会遭到重创。那样的话,李隽在江北的力量会损失十之七八,后果会非常严重。
想到这种可怕的后果,张世杰和李庭芝都不知道骂了自己多少个蠢材,恨不得一头撞死,后悔不该贪一时之利,想把博罗欢歼灭在安庆城里。现在不仅完不成目标,反而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想不后悔都不行。
拿破仑有一个精辟的论断,他说在战场上,一个小小的意外都有可能影响胜负,确实是天才的论断。这次,决定淮西战场胜负的不是直接参与混战的蒙宋军队,而是来自一只神奇的手,这只手轻轻一拨,就打乱了博罗欢的部署,他认为已经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伸出这只神奇之手的不是别人,正是郑静和。焦山一战后,郑静和稍一思虑就知道此时处身在淮西的李庭芝和张世杰急需他的帮助。郑静和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似妖,无所不能,他只是想到李庭芝和张世杰他们肯定是急着渡过长江,回援江南,与李隽会合,围歼郭侃。
那么,他全歼了蒙古水军,重新取得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就该来给他们提供帮助,把他们渡过长江,连休息都省了,急急忙忙地赶往安庆。他这一赶不要紧,把博罗欢到手的鸭子给弄得重新飞上了天空不说,还差点把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给埋葬在了淮西大地。
太阳照射下的长江水面一片金色,光滑如镜,一点波浪也没有。江风拂面,仿佛情人温暖的小手,让人倍觉温馨。
郑静和统帅下的南宋水军正向安庆赶去。在战船后面还跟着不计其数的船只,大部分是渔船,这是郑静和动员起来的渔民,要他们帮忙把李庭芝和张世杰的军队渡过长江。帮助自己的军队打击蒙古人,老百姓自然是乐意,什么话也不说就跟着水军赶了来。
远远地听见一片喊杀声传来,放眼望去,安庆城外人山人海,打得不可开交。蒙古骑兵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术特长,一边冲锋一边放箭,箭矢仿佛雨点一样射向宋军,宋军中箭倒地者不计其数。冲到近距离,蒙古骑兵抽出寒光闪闪的弯刀就是一轮猛砍,中刀的宋军不知道有多少。宋军虽是前赴后继,奋力拼杀,无奈实力悬殊,也是抵挡不住,不得不后退。
郑静和爬到桅杆上把城外情形打量了一番,跳到船板上,挥动令旗,炮船上的火炮立即升了起来,炮口对准了安庆城,只要他一声令下,必然是火力齐射,安庆城将给炮火吞噬。
第六十三章 淮西混战
此时的淮西以安庆为开端,已经打成了一锅粥,乱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厮杀的蒙宋军队。原本向安庆进行赛跑比赛的两支军队,说来也怪,李庭芝和张世杰决定攻打安庆的决心一下,命令一传达下来,原本相安无事的两支军队立时打得不可开交,杀得血流成河。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宋军来说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以免增强博罗欢的守城力量有莫大的好处,是以李庭芝和张世杰的命令一传下来,宋军自然要对蒙古军队大打出手。对于蒙古军队来说,阻止宋军向安庆集结,不要使到达安庆的宋军过多,以免使攻城力量过大,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蒙古军队接到命令后自然是要找宋军的麻烦。
李庭芝和张世杰命令宋军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博罗欢命令蒙古军队迟滞宋军都是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正确判断,不能说他们错了。但是,其结果却是大出双方意料,整个淮西都在打,都是乱打一气,将领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卒,士卒找不到军官,得不到命令,遇到敌人只好凭着自己的判断行事,一打之下想不乱套都不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两支军队都在向安庆急赶,跑着跑着掉队的,跟不上队伍的也就多起来了,直接后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彻底打乱了建制,将领找不着军官,军官找不着士兵,士兵找不着当官的,哪有不乱的。
这情况有点象淮海大战时的情况,打到后来解放军的建制完全给打乱了,前委根据情况干脆下达了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解放军来了一场混战,干掉了不少国民党军队。
这情况又复现在淮西大地上,蒙宋军队的建制都给打乱了,只能是乱打一气。这场混战一开始是难分难解,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到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蒙古军抵挡不住了,造成蒙古军队抵挡不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淮西老百姓的加入,另一个就是郑静和舰队赶到安庆,给博罗欢送上了“欢送礼炮”,博罗欢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跑。
一开始,这场混战之所不分胜负,各有斩获,原因在于蒙古军队的装备比宋军好,身体素质也比宋军强。怯薛兵团号称蒙古军队的总预备队,其装备、伙食、训练自然是最好的,士卒也是选了又选,好中选优,战斗力自然是强。这是总预备队,虽然享有这些优势,但是最缺乏的却是战斗经验。这点很好理解,作为总预备队的怯薛兵团平时戒备森严,随时可以出动,随时可以开赴需要的战场,事实上这支军队在忽必烈时期能够上战场的次数不多,原因在于好东西总是很少使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时候才会使用,因而他们的实战经验远远不如经历了长时间战火洗礼的宋军。
三卫军也与此差相仿佛。
再者,建制打乱了,蒙古军队力量分散,骑兵不能集中起来集体冲锋,利用娴熟的骑射技术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的战术派不上用场。骑兵的集体冲锋威力很大,少量的骑兵冲锋效果会大为减少。骑射技术也与此相仿佛,他们人一少,善于各自为战的宋军自然是占尽了上风。
对于宋军来说,淮西淮东两支军队长时间没有得到朝庭的补给,能够生存下来全在于李庭和张世杰的努力,有很多军队是给蒙古人打散了,好长时间与朝庭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凭着对华夏的忠诚坚持下来了。这种坚持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合理的补给,装备营养自然会成为大问题,装备不好,身体状况差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很差劲,正是这种艰苦的坏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可以说坚持下来的人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一遇到蒙古军队自然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再者,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更善于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与敌周旋。
因而,蒙宋军队各有胜长,打个旗鼓相当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一打,整个淮西到处都是混战的军队,老百姓自然是帮宋军了。一来是民族正义感号召老百姓来帮助宋军;再者蒙古人在淮河流域的暴行激起了老百姓的仇恨,巴不得他们倒霉,想不帮宋军都不行。
忽必烈虽然下了约束军队不得屠杀抢掠,以此来收买民心的严旨,对于蒙古军队来说,抢掠根深蒂固,哪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有机会就会干些让老百姓切齿的事情,宋军向他们开战,老百姓自然是开心了。
宋军本来就善长各自为战,和怯薛兵团与三卫军打起来一点不落下风,再得到老百姓的帮助,如虎添翼,哪里有蒙古军队,哪里就有老百姓带着宋军来追杀。一时间,忽必烈手中的两支王牌军队好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想不败都不行了。
混战的消息传到李庭芝,张世杰耳里,两人都是苦笑,两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就没有打过这种没有建制的混战,就是当日焦山水战张世杰惨败,最后还是有组织地撤退,也没有这么混乱过。
两人稍一商量,把情况相互参详一番,决定来个浑水摸鱼,乱中求胜,利用蒙古骑兵在混战中不能集中,不能进行大规模集体冲锋,无法发挥战术特长的良机好好打他个大胜仗,即使不能全歼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也要重创他。于是,两人下令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放开手脚,打他个天翻地覆。
这一命令和当年淮海战役时前委下达的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放军在这场混战中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而宋军得到这一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命令,狠狠地打击蒙古军队。
当博罗欢接到这消息时,他立时傻眼了,他虽是一员良将,身经百战,也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混战。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建制,没有指挥的战斗一百年也不知道能发生几次,他自然是没有经历过。好在他的军事才干不凡,稍一权衡之后,立即下令所有的蒙古军队归建,向安庆靠拢。他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重新收拢军队,以安庆城为依托,阻击李庭芝和张世杰。
博罗欢是一员良将,他非常清楚李庭芝和张世杰的意图,两人是想攻占安庆城,然后在附近搜集船只渡过长江赶去江南。此时的江南,郭侃一支孤军给团团围住,虽然形势凶险,也没有马上覆灭的危险,因为李隽的总兵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吃掉他,要是李庭芝和张世杰赶到江南的话,李隽马上就会多出几十万兵力,总兵力占了优势的李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向郭侃发起猛攻。
现在歼灭郭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李隽来说这是境内作战,损坏的任务东西哪怕是一个坛子,一个罐子都是老百姓的财产,旷日持久的境内大战损坏的东西很多,不利于恢复生产,战后重建。目前的情况下,蒙古人依然很强盛,要是境内作战时间长了,大片农田荒芜,老百姓逃难在外,即使胜了,代价也会很大,说不定会从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
这些都不是博罗欢最担心的,他最担心的是郭侃带了二十五万骑兵到江南,要是战事在短时间内结束,这些战马不要说全部,也不要说大部分,只要有一部分落在李隽手里,其后果是非常的可怕,可以说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会在一夜之间诞生。
宋军现在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每个兵种都在扩大规模,唯独骑兵的规模因为马匹不足无法扩大,这批战马要是落到李隽手里,他肯定会拿来组建新的骑兵部队,对于这点,没有人会怀疑。可以肯定地说,要不了多久,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就会出现在宋军里,宋军的实力就会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对于蒙古人来说,最好是拖下去,即使救不出郭侃,让他把战马全部宰杀吃光,那也比落到李隽手里好上百倍。作为一员良将,具有全局眼光的将领,博罗欢深知其中的厉害,才有守住安庆,不要李庭芝和张世杰过江的想法。
他此时还不知道焦山水战的结果,宋军已经完全取得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他还冀希望守住安庆,重新征集船只,渡过长江去建立他那期望中的不世功勋。
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把他的军队集中到安庆来。只要他的军队一集中起来,凭借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强大的实力,要击溃李庭芝和张世杰两支作战时间过长,没有得到休整、装备落后、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体能差的疲惫之师,一点问题也没有。
蒙古军队按照他的要求不断向安庆靠拢。怯薛兵团和三卫军多骑兵,体能好,打不过得到老百姓帮助的宋军,凭借这两点逃跑还是没有问题。当然,在宋军和老百姓的围堵中,他们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经过艰苦的努力,赶到安庆的蒙古军队越来越多。
战场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蒙古军队在努力向安庆靠拢,宋军也在边打边追中向安庆集结,等蒙古军队赶到安庆城下才发现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只要到了安庆就到了安乐窝,因为李庭芝和张世杰在安庆城外设置了好几道阵地,阻止蒙古军队进城。
李庭芝和张世杰两人都是良将之才,设置的阵地自然是坚固严密,没有破绽可寻,想通过难如登天,如何通过宋军的阵地,进入安庆城里,与博罗欢会合又成了蒙古军队的头号难题。博罗欢虽然不断地派人打出来,想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打道一条走廊,把城外的军队接应进城,多次努力都不能实现。
这还不是让博罗欢最头疼的事情,最让他难以处置的是,城外的宋军越来越多,把城外的蒙古军队团团包围,一个弄不好就有给吃掉的危险。
这个风险对于宋军来说也存在,蒙古军队到达安庆的越来越多,先到的给宋军包围了,后到的又把宋军给包围了,宋军赶到又把前面的蒙古军队给包围了。就这样,你包围我一层,我包围你一层,一层一层地包围下去,究竟谁包围谁,谁占到上风了,谁都说不清。打个比方的话,现在的安庆好比一个花卷,一层蒙古军队,一层宋军,完全没有章法,没法指挥,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象这样的情况几百年也未必能出现一次。
你包围了我,我包围了你,双方都处在包围圈中,又都是包围者,都处在险地,都有随时遭到敌人攻击的可能性,都有随时攻击敌人的可能性,随时有可能全军覆没,随时都有可
能大获全胜,胜与负,存与亡是那样的接近,仿佛触手可得,又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永远得不到。李庭芝和张世杰,以及博罗欢的感觉和走钢丝差不多,让他们胆颤心惊,险得不能再险,而又胜利在望,近在咫尺,就是不能变为现实。
对于交战的双方来说,就看谁最先取得一点点优势,那样的话,谁就能够击溃对手,取得胜利。让李庭芝和张世杰焦急的是,原本平衡的天平在逐渐向蒙古一方倾斜。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收拢之后,骑兵集中起来,他们的优势又能发挥作用了,向宋军发起冲锋,缺少骑兵而又没有通畅的指挥的宋军自然很难抵挡。
要是换作李隽直接指挥的江南军队的话,对于蒙古骑兵自然是不怕,因为他们有大量的手掷式铸铁炸弹,对付蒙古骑兵很是有效,而李庭芝和张世杰的部队这种武器少得可怜,对上蒙古最精锐的军队非吃亏不可。
蒙古军队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对宋军发起反复冲锋,把优势不断扩大,归建的军队越来越多,实力在不断地壮大。博罗欢根据战场情况,已经制订出了一个彻底在安庆城下歼灭李庭芝和张世杰有生力量的大胆计划,只要城外的蒙古军队把优势再扩大下去,要不了半个月,安庆附近的宋军就会遭到重创。那样的话,李隽在江北的力量会损失十之七八,后果会非常严重。
想到这种可怕的后果,张世杰和李庭芝都不知道骂了自己多少个蠢材,恨不得一头撞死,后悔不该贪一时之利,想把博罗欢歼灭在安庆城里。现在不仅完不成目标,反而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想不后悔都不行。
拿破仑有一个精辟的论断,他说在战场上,一个小小的意外都有可能影响胜负,确实是天才的论断。这次,决定淮西战场胜负的不是直接参与混战的蒙宋军队,而是来自一只神奇的手,这只手轻轻一拨,就打乱了博罗欢的部署,他认为已经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伸出这只神奇之手的不是别人,正是郑静和。焦山一战后,郑静和稍一思虑就知道此时处身在淮西的李庭芝和张世杰急需他的帮助。郑静和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似妖,无所不能,他只是想到李庭芝和张世杰他们肯定是急着渡过长江,回援江南,与李隽会合,围歼郭侃。
那么,他全歼了蒙古水军,重新取得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就该来给他们提供帮助,把他们渡过长江,连休息都省了,急急忙忙地赶往安庆。他这一赶不要紧,把博罗欢到手的鸭子给弄得重新飞上了天空不说,还差点把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给埋葬在了淮西大地。
太阳照射下的长江水面一片金色,光滑如镜,一点波浪也没有。江风拂面,仿佛情人温暖的小手,让人倍觉温馨。
郑静和统帅下的南宋水军正向安庆赶去。在战船后面还跟着不计其数的船只,大部分是渔船,这是郑静和动员起来的渔民,要他们帮忙把李庭芝和张世杰的军队渡过长江。帮助自己的军队打击蒙古人,老百姓自然是乐意,什么话也不说就跟着水军赶了来。
远远地听见一片喊杀声传来,放眼望去,安庆城外人山人海,打得不可开交。蒙古骑兵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术特长,一边冲锋一边放箭,箭矢仿佛雨点一样射向宋军,宋军中箭倒地者不计其数。冲到近距离,蒙古骑兵抽出寒光闪闪的弯刀就是一轮猛砍,中刀的宋军不知道有多少。宋军虽是前赴后继,奋力拼杀,无奈实力悬殊,也是抵挡不住,不得不后退。
郑静和爬到桅杆上把城外情形打量了一番,跳到船板上,挥动令旗,炮船上的火炮立即升了起来,炮口对准了安庆城,只要他一声令下,必然是火力齐射,安庆城将给炮火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