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殿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京城皇宫高大才城门口,刘晋和众多的士子站在一起,正在等待入宫参加殿试。
尽管刘晋也是进过一次皇宫的,不过那一次仅仅是朱厚照带进去的,身份也仅仅只是一介草民,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他是今科士子,来皇宫之中参加殿试,不管殿试考的好不好,按照以往的惯例,刘晋都算是买入了大明的官僚阶层。
如果殿试考得好,能够考到前面几名的话,接下来就是进翰林院,翰林院待几年就可以青云直上,不出意外基本上都能够到六部九卿的级别。
当然如果考的中游,不算太好,进不了翰林院,那也是可以供职于六部,妥妥的京官,成为某部主事之类的官员,一般来说也属于前途无量的地方了,当然,没有进翰林的话,未来升职空间会有所限制,非翰林不能入内阁,这也基本上算是不成文的规定了。
如果考的很不好,进的二甲末尾或者三甲榜单的话,那也不用担心,至少也是能够有机会成为外派到地方做官。
尽管一开始起点比较低,可能是个八品、九品的小官,但是一般升职都很快,稍微干上几年都能够升职做县令什么的,县令再干上一些年,又能够很快升职。
总的来说,只要能够通过会试参加殿试成为天子门生,那都是前途无量,特别是靠一甲和二甲靠前的这些。
先是去翰林院呆个两三年的事情,几十个人或者是几百个人一起修书、编书之类的,又或者是去东宫詹事府正字、校字什么的,都是一些清职,一旦有空位出来,立即就可以实缺,升职超级快的那种,很多人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能够升到六部侍郎、尚书的位置。
三年考一次的科举考试,从整个大明录取的进士也就是一百多个,自然一个个都宝贵的很,也都前途无量,明朝历史上一个个大名鼎鼎的文臣,也都是从这科举考试里面选出来的。
所以此时,在刘晋身边的同科进士们,一个个都意气风发,面带春风,从一介书童慢慢的走到了今天,每一个人都为此吃过了无数的苦。
现在也总算苦尽甘来,成功的实现了鲤鱼跃龙门,实现了读书人最高的理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父亲,您看到了吗?”
唐寅身穿一身崭新的士子服,看着前面一群又一群不断往里面走的朝中大臣,在内心里面忍不住向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问道。
唐寅的家境并不算好,他父亲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家道算是落败了,所以他的父亲从小到大对他的要求就非常高,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唐寅的家族曾经其实非常的辉煌,他的始祖为唐辉,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的孙子唐瑶是晋昌太守,在其后唐瑶的儿子唐褒因功劳被封为晋昌公。
后面唐褒的孙子唐俭跟随唐太宗起兵,封为莒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由此可见他们唐家曾经也是牛过的,都有人封国公,显赫至极。
不过到了宋朝的时候,唐家就没有出国多少牛人,只是出了御史、兵部车架之类的小官,当好歹也是官宦之家。
到了明朝的时候,唐家就算是彻底的衰败了,没有再出过什么能人,也没有人再当官,出将什么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他的父亲就对唐寅要求非常严,唐寅从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学什么都特别快。
前几年,唐寅的父亲、母亲、原配和儿子等等相继离开,这对唐寅打击很大,所以也是寄希望于科举考试能够振兴自己家族。
现在他终于如愿的考上了进士,实现了他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
“终于考上了~”
和唐寅差不多,年轻的王守仁同学此时也是感慨万千,他的父亲是状元,他可以说生而不凡,他妈怀他怀了十四个月才生,她妈生他之前梦见了天神衣斐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所以王守仁一开始是叫王云的。
简单的说就是他出身牛叉,出生的时候又跟圣人出世一般,有天降祥瑞,牛叉的不行。
他也确实是年少有为,十二岁开始读私塾,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给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而且十五岁还敢满大明游历,甚至于还敢去塞外。
十八岁就开始学会格物,七天七夜格竹子的事情说的就是他了,年纪轻轻就已经考中了举人。
不过在会试这一关,他却是屡试不中,第一次考会试不中,李东阳就说他‘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必定中状元’。
但是他下次再考会试,还是不中,顿时整个人就觉得压力山大了,自己的父亲是状元,又被李东阳这样的大佬说是状元之才,却两次都没有考上,以至于被人笑话。
现在,他今年刚刚好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考中,整个人也是松了口气,不至于再被人笑话,这虎父犬子的话可是非常刺耳的。
可以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唐寅、王守仁差不多,每一个人看着前面往皇宫内进去的朝臣,都感触良多。
额,当然,这要除开刘晋来。
刘晋有金手指,考这科举都是睡着考过去,也没有感受过这个时代科举考试的艰难,更是不知道现在这身份意味着什么,他此时此刻正在觉得古代森严的制度实在是太不人性化了。
他都已经在这里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站在这里,既不能随意的走动,也不能交头接耳的谈话,甚至于站也要站的笔直,要有一个样子。
总之规矩很多,对于他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来说,实在是有太多的约束和束缚,总觉得非常累。
“唉,要不要故意考砸了,这要是以后天天上早朝,站着上早朝的话,肯定要崩溃的。”
想到了上早朝,刘晋就更是一脸的忧愁,天天三更半夜的起来,在这里等着,上早朝又是一站站一两个时辰,想一想都觉得这不是人干的事情。
终于,左等右等,等的刘晋双腿发麻的时候,这才到了他们这些新科士子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的地方安排在金銮殿前面的太和殿广场,此时广场的四周坐满了当朝的大佬,龙阶之上,弘治皇帝也是大大咧咧的坐在自己的龙椅上面。
一番繁华的仪式过后终于也是到了考试的时候,殿试是皇帝亲自出题,当然有时候皇帝很懒就会派个重臣来代劳。
弘治皇帝是个勤快的皇帝,对于这种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那更是重视无比,自然是不可能偷懒的。
弘治皇帝的目光在刘晋这些人身上扫来扫去,很快就锁定了坐在前面一排的刘晋,顿时就忍不住笑了笑。
“出个什么题好呢?”
弘治皇帝脑海中思索起来,殿试是皇帝出题,皇帝主考,所以大家才叫天子门生,不过皇帝出题一般都是和时事政治有关,很少会出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毕竟皇帝需要的是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有了~”
很快,弘治皇帝就想到了什么,拿起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字。
何以安西南~
这就是这一次科举考试殿试的题目了,也是结合了现在的时事政治来出的,有明一朝,西南就一直不稳,西南地区的土司经常叛乱,有时候甚至于还会闹的非常严重。
现在北方的边患因为水泥的出现得以暂时安息下来,弘治皇帝心中就剩下了西南地区土司的事情了。
最近从贵州这边也是又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女土司米鲁因为和自己的丈夫闹矛盾所以再次起兵叛乱,闹的贵州这边不得安宁,这让弘治皇帝很是头疼。
云贵地区山路险峻,根本就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朝廷纵然是有百万雄兵到了云贵地区也是枉然,拿这些深藏于深山老林、崇山峻岭之中的土司们没有任何的办法。
历代皇帝都对云贵地区的事情非常头痛,始终也是拿不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
现在弘治皇帝也是将这个事情拿来考一考刘晋这些新科进士,想要看看他们能够有什么高见,当然其实主要还是想看看刘晋这个高人子弟在这方面能够有什么好的方法。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何以安西南?”
很快,众人就看到了弘治皇帝出的题目。
朝中的大臣们顿时也是一个个思索起来,皇帝出题显然不是胡乱出题的,皇帝忧心西南的事情,他们这些做大臣的自然也是要忧心,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至于唐伯虎、伦文叙、刘龙、丰熙他们这些人则是一个个皱起眉头,开始仔细的揣摩起弘治皇帝出这题的意图来,然后再思索起该如何对答。
这种考题对于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来说,肯定是非常难的,读书不能读死书,终究还是要学以致用。
“何以安西南?”
刘晋看着这个考题,仔细的思索一番,拿起笔就开始写起来,开头赫然是‘改土归流’四个大字。
京城皇宫高大才城门口,刘晋和众多的士子站在一起,正在等待入宫参加殿试。
尽管刘晋也是进过一次皇宫的,不过那一次仅仅是朱厚照带进去的,身份也仅仅只是一介草民,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他是今科士子,来皇宫之中参加殿试,不管殿试考的好不好,按照以往的惯例,刘晋都算是买入了大明的官僚阶层。
如果殿试考得好,能够考到前面几名的话,接下来就是进翰林院,翰林院待几年就可以青云直上,不出意外基本上都能够到六部九卿的级别。
当然如果考的中游,不算太好,进不了翰林院,那也是可以供职于六部,妥妥的京官,成为某部主事之类的官员,一般来说也属于前途无量的地方了,当然,没有进翰林的话,未来升职空间会有所限制,非翰林不能入内阁,这也基本上算是不成文的规定了。
如果考的很不好,进的二甲末尾或者三甲榜单的话,那也不用担心,至少也是能够有机会成为外派到地方做官。
尽管一开始起点比较低,可能是个八品、九品的小官,但是一般升职都很快,稍微干上几年都能够升职做县令什么的,县令再干上一些年,又能够很快升职。
总的来说,只要能够通过会试参加殿试成为天子门生,那都是前途无量,特别是靠一甲和二甲靠前的这些。
先是去翰林院呆个两三年的事情,几十个人或者是几百个人一起修书、编书之类的,又或者是去东宫詹事府正字、校字什么的,都是一些清职,一旦有空位出来,立即就可以实缺,升职超级快的那种,很多人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能够升到六部侍郎、尚书的位置。
三年考一次的科举考试,从整个大明录取的进士也就是一百多个,自然一个个都宝贵的很,也都前途无量,明朝历史上一个个大名鼎鼎的文臣,也都是从这科举考试里面选出来的。
所以此时,在刘晋身边的同科进士们,一个个都意气风发,面带春风,从一介书童慢慢的走到了今天,每一个人都为此吃过了无数的苦。
现在也总算苦尽甘来,成功的实现了鲤鱼跃龙门,实现了读书人最高的理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父亲,您看到了吗?”
唐寅身穿一身崭新的士子服,看着前面一群又一群不断往里面走的朝中大臣,在内心里面忍不住向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问道。
唐寅的家境并不算好,他父亲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家道算是落败了,所以他的父亲从小到大对他的要求就非常高,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唐寅的家族曾经其实非常的辉煌,他的始祖为唐辉,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的孙子唐瑶是晋昌太守,在其后唐瑶的儿子唐褒因功劳被封为晋昌公。
后面唐褒的孙子唐俭跟随唐太宗起兵,封为莒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由此可见他们唐家曾经也是牛过的,都有人封国公,显赫至极。
不过到了宋朝的时候,唐家就没有出国多少牛人,只是出了御史、兵部车架之类的小官,当好歹也是官宦之家。
到了明朝的时候,唐家就算是彻底的衰败了,没有再出过什么能人,也没有人再当官,出将什么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他的父亲就对唐寅要求非常严,唐寅从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学什么都特别快。
前几年,唐寅的父亲、母亲、原配和儿子等等相继离开,这对唐寅打击很大,所以也是寄希望于科举考试能够振兴自己家族。
现在他终于如愿的考上了进士,实现了他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
“终于考上了~”
和唐寅差不多,年轻的王守仁同学此时也是感慨万千,他的父亲是状元,他可以说生而不凡,他妈怀他怀了十四个月才生,她妈生他之前梦见了天神衣斐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所以王守仁一开始是叫王云的。
简单的说就是他出身牛叉,出生的时候又跟圣人出世一般,有天降祥瑞,牛叉的不行。
他也确实是年少有为,十二岁开始读私塾,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给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而且十五岁还敢满大明游历,甚至于还敢去塞外。
十八岁就开始学会格物,七天七夜格竹子的事情说的就是他了,年纪轻轻就已经考中了举人。
不过在会试这一关,他却是屡试不中,第一次考会试不中,李东阳就说他‘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必定中状元’。
但是他下次再考会试,还是不中,顿时整个人就觉得压力山大了,自己的父亲是状元,又被李东阳这样的大佬说是状元之才,却两次都没有考上,以至于被人笑话。
现在,他今年刚刚好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考中,整个人也是松了口气,不至于再被人笑话,这虎父犬子的话可是非常刺耳的。
可以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唐寅、王守仁差不多,每一个人看着前面往皇宫内进去的朝臣,都感触良多。
额,当然,这要除开刘晋来。
刘晋有金手指,考这科举都是睡着考过去,也没有感受过这个时代科举考试的艰难,更是不知道现在这身份意味着什么,他此时此刻正在觉得古代森严的制度实在是太不人性化了。
他都已经在这里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站在这里,既不能随意的走动,也不能交头接耳的谈话,甚至于站也要站的笔直,要有一个样子。
总之规矩很多,对于他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来说,实在是有太多的约束和束缚,总觉得非常累。
“唉,要不要故意考砸了,这要是以后天天上早朝,站着上早朝的话,肯定要崩溃的。”
想到了上早朝,刘晋就更是一脸的忧愁,天天三更半夜的起来,在这里等着,上早朝又是一站站一两个时辰,想一想都觉得这不是人干的事情。
终于,左等右等,等的刘晋双腿发麻的时候,这才到了他们这些新科士子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的地方安排在金銮殿前面的太和殿广场,此时广场的四周坐满了当朝的大佬,龙阶之上,弘治皇帝也是大大咧咧的坐在自己的龙椅上面。
一番繁华的仪式过后终于也是到了考试的时候,殿试是皇帝亲自出题,当然有时候皇帝很懒就会派个重臣来代劳。
弘治皇帝是个勤快的皇帝,对于这种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那更是重视无比,自然是不可能偷懒的。
弘治皇帝的目光在刘晋这些人身上扫来扫去,很快就锁定了坐在前面一排的刘晋,顿时就忍不住笑了笑。
“出个什么题好呢?”
弘治皇帝脑海中思索起来,殿试是皇帝出题,皇帝主考,所以大家才叫天子门生,不过皇帝出题一般都是和时事政治有关,很少会出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毕竟皇帝需要的是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有了~”
很快,弘治皇帝就想到了什么,拿起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字。
何以安西南~
这就是这一次科举考试殿试的题目了,也是结合了现在的时事政治来出的,有明一朝,西南就一直不稳,西南地区的土司经常叛乱,有时候甚至于还会闹的非常严重。
现在北方的边患因为水泥的出现得以暂时安息下来,弘治皇帝心中就剩下了西南地区土司的事情了。
最近从贵州这边也是又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女土司米鲁因为和自己的丈夫闹矛盾所以再次起兵叛乱,闹的贵州这边不得安宁,这让弘治皇帝很是头疼。
云贵地区山路险峻,根本就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朝廷纵然是有百万雄兵到了云贵地区也是枉然,拿这些深藏于深山老林、崇山峻岭之中的土司们没有任何的办法。
历代皇帝都对云贵地区的事情非常头痛,始终也是拿不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
现在弘治皇帝也是将这个事情拿来考一考刘晋这些新科进士,想要看看他们能够有什么高见,当然其实主要还是想看看刘晋这个高人子弟在这方面能够有什么好的方法。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何以安西南?”
很快,众人就看到了弘治皇帝出的题目。
朝中的大臣们顿时也是一个个思索起来,皇帝出题显然不是胡乱出题的,皇帝忧心西南的事情,他们这些做大臣的自然也是要忧心,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至于唐伯虎、伦文叙、刘龙、丰熙他们这些人则是一个个皱起眉头,开始仔细的揣摩起弘治皇帝出这题的意图来,然后再思索起该如何对答。
这种考题对于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来说,肯定是非常难的,读书不能读死书,终究还是要学以致用。
“何以安西南?”
刘晋看着这个考题,仔细的思索一番,拿起笔就开始写起来,开头赫然是‘改土归流’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