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醉翁之意不在酒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极品小村姑最新章节!
第一百七十三章: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娘笑了,自己当初想出这招儿是为了跟周记竞争,倒未想到小五现趸现卖用到了铺子里,怪不得前几日路掌柜叫人送信来说小五从路记进了三千斤粮食呢,小舅当时还有些担心,自己跟小舅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把铺子交给了葛小五,就得信他,今儿才明白,这小子是赶着开业的日子做芝麻糖呢,这青州的铺子有了葛小五,往后小舅跟自己都省大心了。
见师兄侧头看着外头忍不住凑过去道:“师兄来青州城不是来凑热闹的吧。”
韩正清挑了挑眉:“你怎么知道我不是来瞧热闹的。”
三娘:“这还用说吗,师兄好清静,若无事想必宁可在书房看书也不会大老远跑来青州城。”
韩正清:“哦,那你猜猜师兄做什么来了?”
三娘眨眨眼:“依着我看师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冲着这青平街来的,长平县即便不算是青州府最穷的县也差不多,亏得这些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才勉强混了个温饱,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以至于长平县城也格外萧条,可以说是百业不兴,若师兄跟以前的知县一样,只想着在任上混个几年,任期满了另谋他处也就罢了,可师兄却不是这样的人,故此,师兄今日来青州城是来取经的,想把这青平街的热闹挪到长平县去,我猜的对不对?”
韩正清笑了:“就你这丫头机灵,那你说师兄这个经能不能取回去。”
三娘:“这要看师兄怎么取了?”
韩正清:“此话怎讲?”
三娘:“师兄,要想热闹就得有商号,商号越多客人越多就越热闹,就如这青平街,只要来青州府的人哪怕什么都不买也得来青平街上逛逛,要是不来青平街,回家别人问起来都会觉得奇怪,这青平街已经成了青州城的名片,师兄要是想让长平县繁华起来,也打造这么一个名片不就好了。”
韩正清:“什么是名片?”
三娘咳嗽了一声:“那个,名片就是招牌,就像我们常记糖铺子的招牌是芝麻糖一样,在青州城一提芝麻糖人家想到的就是常记,一提青平街人家就知道是青州城,这就是名片。”
韩正清:“你的意思我明白,可是自打我来长平县上任,也曾跟这些商号的东家见过面,想让他们去长平县开铺子,可他们嘴上答应的痛快,却没一个去的。”
三娘:“师兄我说句实话您别恼啊,要是我也不去的,您想啊咱开商号做买卖为的就是赚钱,若明知是赔本的买卖还去,不是傻吗,人家不想去又不敢得罪师兄,便只能嘴上答应了。”
韩正清:“依着你的意思就是不成了。”
三娘:“不是不成,是得慢慢来,得先让长平县的老百姓富起来,如今家家户户只能勉强温饱,就算省吃俭用也剩不下几个钱,老百姓手里没钱,拿什么买东西啊,老百姓不买东西,那些商号开着不擎等着赔本吗。咱长平县又不比青州城,青州城有玉带河,有码头,无论北上还是南下都得过青州,往来的客商多商号也多,自然热闹了,咱们长平县虽有将军河却河道狭窄不能行船,虽跟玉带河相通,却占不到半分便宜,若想借此地利之便,唯有扩宽将军河一途。”
韩忠倒吸了一口凉气:“扩宽将军河,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当年湖州数年内连闹水灾,朝廷治理清淤河道,朝廷拨款地方上的富户捐助,只一小段河道便不知花费了多少银子,这河道工程一动,银子就不是银子了,跟地上的土坷垃差不多,那还只是疏通清淤,若是扩宽更是大工程,没有上千万的银子是想都不用想的。”
三娘:“既借不到地里之便,便引不来客商,外头的客商指望不上,便只能指望自己,只要老百姓的日子能富裕起来,手里有了钱自然就会买东西,长平县离着青州城虽不远可也不近,马车一天能打两个来回,可要是牛车得走一天才行,若是县城里能买的东西,谁也不会大老远的往青州城跑,所以说,师兄若想长平县热闹起来得想法儿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才行。”
韩正清:“这个我也仔细想过,长平县穷是因地少人口多,老百姓一年到头打的粮食也就够得上一家子温饱,这日子如何能富裕起来。”
三娘:“师兄,就在去年我家也是如此,我爹赶集买块甜糕回来我们姐弟几个都得你一口我一口的分着吃,这还是我爹疼我们,舍得买甜糕,搁在别家想都别想,我家饭桌上每天都是黍米饽饽加黍米粥,衣裳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爹娘的衣裳更是补丁摞着补丁,我小舅来一趟给我们捎来的糖,又苦又涩,可四宝却当成宝贝一样舔一口放起来舍不得一次都吃了。”
见师兄一脸心疼的看着自己,三娘摇摇头:“我说这些可不是让师兄心疼的,是想跟师兄说,就算人口多地少,只要想法子一样能过上好日子,就像我家,师兄想不想知道我家的日子是怎么好起来?”
韩正清:“不是因为开了常记吗?”
三娘:“就算开常记也得要本钱啊,可我家以前穷的根本拿不出本钱来,好在我小舅出去给人做工有了些见识,从定州那边儿的糖作坊趸了糖拿到青州卖,虽说赚了些却也不敢想开铺子的事。”
韩正清:“那你家的常记是怎么开起来的?”
三娘:“说到这个还是我小舅疼我们姐弟几个,年上来的时候从定州捎了一小袋儿麦子想让娘磨成麦子面包顿饺子给他们几个解馋,我就想着要是把这些麦子磨成面,包饺子至多就能吃一两回,要是当成种子种了,到了秋天有了收成,不就能吃好几顿饺子了吗。”
韩忠愕然看着她:“你不是把这麦子种地里了吧。”
三娘:“我家地少,地里的收成是一家子的指望,我爹娘当然不会同意种在地里,却答应让我在房后试试。”
韩忠:“种了?”
三娘:“种了。”
韩忠:“可有收成?”
三娘:“要是没收成也就没如今的常记了,正是我家房后的麦子有了收成,才做出了麦芽糖,把这些麦芽糖卖了攒下本钱开了常记的第一家铺子。”
韩正清沉吟半晌:“你是说种麦子能让长平县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三娘点点头:“麦子比黍米的收成好,价儿也贵,而且,若能跟定州那边儿一样种冬麦的话,一年就可以种两岔儿庄稼,如此一来便有两份收成,怎么都比种黍米强的多。”
韩正清:“可是青州世世代代都种黍米。”
三娘:“师兄,远古时期人们还以狩猎为生呢,谁想过种地啊,既然都是种地,只要能种活有收成,自然什么收成好种什么,没说非得一棵树上吊死的。”
韩正清:“百姓已经习惯了种黍米让她们忽然改成种麦子只怕不易。”
三娘:“别人干这事儿不易,可要是师兄您这个长平的知县大人出头却不难。”说着目光闪了闪:“师兄若出头,常记可提供麦种,唯一的条件是三年之内所收的麦子都需卖给常记。”
韩正清愕然:“若这么做你们常记不是赔了吗?”
三娘:“师兄放心,赔不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娘笑了,自己当初想出这招儿是为了跟周记竞争,倒未想到小五现趸现卖用到了铺子里,怪不得前几日路掌柜叫人送信来说小五从路记进了三千斤粮食呢,小舅当时还有些担心,自己跟小舅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把铺子交给了葛小五,就得信他,今儿才明白,这小子是赶着开业的日子做芝麻糖呢,这青州的铺子有了葛小五,往后小舅跟自己都省大心了。
见师兄侧头看着外头忍不住凑过去道:“师兄来青州城不是来凑热闹的吧。”
韩正清挑了挑眉:“你怎么知道我不是来瞧热闹的。”
三娘:“这还用说吗,师兄好清静,若无事想必宁可在书房看书也不会大老远跑来青州城。”
韩正清:“哦,那你猜猜师兄做什么来了?”
三娘眨眨眼:“依着我看师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冲着这青平街来的,长平县即便不算是青州府最穷的县也差不多,亏得这些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才勉强混了个温饱,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以至于长平县城也格外萧条,可以说是百业不兴,若师兄跟以前的知县一样,只想着在任上混个几年,任期满了另谋他处也就罢了,可师兄却不是这样的人,故此,师兄今日来青州城是来取经的,想把这青平街的热闹挪到长平县去,我猜的对不对?”
韩正清笑了:“就你这丫头机灵,那你说师兄这个经能不能取回去。”
三娘:“这要看师兄怎么取了?”
韩正清:“此话怎讲?”
三娘:“师兄,要想热闹就得有商号,商号越多客人越多就越热闹,就如这青平街,只要来青州府的人哪怕什么都不买也得来青平街上逛逛,要是不来青平街,回家别人问起来都会觉得奇怪,这青平街已经成了青州城的名片,师兄要是想让长平县繁华起来,也打造这么一个名片不就好了。”
韩正清:“什么是名片?”
三娘咳嗽了一声:“那个,名片就是招牌,就像我们常记糖铺子的招牌是芝麻糖一样,在青州城一提芝麻糖人家想到的就是常记,一提青平街人家就知道是青州城,这就是名片。”
韩正清:“你的意思我明白,可是自打我来长平县上任,也曾跟这些商号的东家见过面,想让他们去长平县开铺子,可他们嘴上答应的痛快,却没一个去的。”
三娘:“师兄我说句实话您别恼啊,要是我也不去的,您想啊咱开商号做买卖为的就是赚钱,若明知是赔本的买卖还去,不是傻吗,人家不想去又不敢得罪师兄,便只能嘴上答应了。”
韩正清:“依着你的意思就是不成了。”
三娘:“不是不成,是得慢慢来,得先让长平县的老百姓富起来,如今家家户户只能勉强温饱,就算省吃俭用也剩不下几个钱,老百姓手里没钱,拿什么买东西啊,老百姓不买东西,那些商号开着不擎等着赔本吗。咱长平县又不比青州城,青州城有玉带河,有码头,无论北上还是南下都得过青州,往来的客商多商号也多,自然热闹了,咱们长平县虽有将军河却河道狭窄不能行船,虽跟玉带河相通,却占不到半分便宜,若想借此地利之便,唯有扩宽将军河一途。”
韩忠倒吸了一口凉气:“扩宽将军河,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当年湖州数年内连闹水灾,朝廷治理清淤河道,朝廷拨款地方上的富户捐助,只一小段河道便不知花费了多少银子,这河道工程一动,银子就不是银子了,跟地上的土坷垃差不多,那还只是疏通清淤,若是扩宽更是大工程,没有上千万的银子是想都不用想的。”
三娘:“既借不到地里之便,便引不来客商,外头的客商指望不上,便只能指望自己,只要老百姓的日子能富裕起来,手里有了钱自然就会买东西,长平县离着青州城虽不远可也不近,马车一天能打两个来回,可要是牛车得走一天才行,若是县城里能买的东西,谁也不会大老远的往青州城跑,所以说,师兄若想长平县热闹起来得想法儿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才行。”
韩正清:“这个我也仔细想过,长平县穷是因地少人口多,老百姓一年到头打的粮食也就够得上一家子温饱,这日子如何能富裕起来。”
三娘:“师兄,就在去年我家也是如此,我爹赶集买块甜糕回来我们姐弟几个都得你一口我一口的分着吃,这还是我爹疼我们,舍得买甜糕,搁在别家想都别想,我家饭桌上每天都是黍米饽饽加黍米粥,衣裳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爹娘的衣裳更是补丁摞着补丁,我小舅来一趟给我们捎来的糖,又苦又涩,可四宝却当成宝贝一样舔一口放起来舍不得一次都吃了。”
见师兄一脸心疼的看着自己,三娘摇摇头:“我说这些可不是让师兄心疼的,是想跟师兄说,就算人口多地少,只要想法子一样能过上好日子,就像我家,师兄想不想知道我家的日子是怎么好起来?”
韩正清:“不是因为开了常记吗?”
三娘:“就算开常记也得要本钱啊,可我家以前穷的根本拿不出本钱来,好在我小舅出去给人做工有了些见识,从定州那边儿的糖作坊趸了糖拿到青州卖,虽说赚了些却也不敢想开铺子的事。”
韩正清:“那你家的常记是怎么开起来的?”
三娘:“说到这个还是我小舅疼我们姐弟几个,年上来的时候从定州捎了一小袋儿麦子想让娘磨成麦子面包顿饺子给他们几个解馋,我就想着要是把这些麦子磨成面,包饺子至多就能吃一两回,要是当成种子种了,到了秋天有了收成,不就能吃好几顿饺子了吗。”
韩忠愕然看着她:“你不是把这麦子种地里了吧。”
三娘:“我家地少,地里的收成是一家子的指望,我爹娘当然不会同意种在地里,却答应让我在房后试试。”
韩忠:“种了?”
三娘:“种了。”
韩忠:“可有收成?”
三娘:“要是没收成也就没如今的常记了,正是我家房后的麦子有了收成,才做出了麦芽糖,把这些麦芽糖卖了攒下本钱开了常记的第一家铺子。”
韩正清沉吟半晌:“你是说种麦子能让长平县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三娘点点头:“麦子比黍米的收成好,价儿也贵,而且,若能跟定州那边儿一样种冬麦的话,一年就可以种两岔儿庄稼,如此一来便有两份收成,怎么都比种黍米强的多。”
韩正清:“可是青州世世代代都种黍米。”
三娘:“师兄,远古时期人们还以狩猎为生呢,谁想过种地啊,既然都是种地,只要能种活有收成,自然什么收成好种什么,没说非得一棵树上吊死的。”
韩正清:“百姓已经习惯了种黍米让她们忽然改成种麦子只怕不易。”
三娘:“别人干这事儿不易,可要是师兄您这个长平的知县大人出头却不难。”说着目光闪了闪:“师兄若出头,常记可提供麦种,唯一的条件是三年之内所收的麦子都需卖给常记。”
韩正清愕然:“若这么做你们常记不是赔了吗?”
三娘:“师兄放心,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