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王府易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回到唐朝当皇帝最新章节!
第22章 王府易主
回到皇宫,李恪来到书房,开始思考今天让自己感到疑惑的几件事情。
首先,就是李孝恭被封宗正寺卿,而不是历史上的吏部尚书。
宗正寺卿是从三品,吏部尚书是正三品,从品阶上就可以看出吏部尚书要比宗正寺卿高。而相比宗正寺,吏部尚书的权利要大,所管一部之事涉及大唐的礼仪外交等,是一个是实权部门。虽然,宗正寺卿所管的都是宗室的事,但是能有什么事情让他管,轮到他管的事情的时候他能管得了吗?能涉及到宗室王族的事情,不是一个王爷就能管得了,只能用皇帝亲自过问。
所以,宗正寺卿只是一个闲置官职而已。历史记载,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性奢豪,喜欢游乐,自养歌姬舞女百余人,整天陶醉于饮宴之中。然而性格宽容仁厚,无骄矜自伐之色。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亲近他,这在李姓宗室中再无第二个人。宗族中,也唯有李孝恭与江夏王李道宗兄弟二人最为当时人们所称颂。李孝恭曾怅然地对亲人说:“吾所居宅微为宏壮,非吾心也,当卖之,别营一所,粗令充事而已。
身殁之后。诸子若才,守此足矣;如其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由此可见,李孝恭并非是因为受到别人的打击,或者是李世民的猜忌。他能对亲人说出那样的话,说明宗正寺卿是他自己谋取的,如此做法只是他急流勇退的一个信号,这位王爷已经不想在大唐的权力中心有所作为,只想过平淡的生活。而李孝恭急流勇退之后,宗室唯一能有所作为的当属江夏王李道宗。
所以,李恪觉得,是否和李道宗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李支持自己,这关系到关陇集团中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态度。至于李孝恭,他也不能轻视。毕竟,能成为两代帝王的都欣赏的将才,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即是不在朝堂,对朝局也能影响一二。
其次,就是李世民为什么把他以前的秦王府赐给了自己呢?这是很突然的事情,是李恪没有想到的。至少,历史上李世民并没有如此做法。
由此可见,他在甘泉宫御书房和李世民的一番对话明显为这次能赐府秦王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说明李世民现在很重视自己,赐府秦王府似乎在是在给自己一个信号。
“到底里面包含着什么深义呢?”李恪自语道。
虽然,自己没有能够被册立为太子,但李世民似乎有自己的考虑。赐府秦王府,虽然没想像李承乾被册立太子一样对自己的肯定,但也是一份荣耀。
武德年间,李世民进封秦王兼尚书令,领右翊卫大将军之职,当时的秦王府又称天策府,可见李渊对李世民的器重。所以,秦王府无论从规模还是装饰都不会比东宫差,李世民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秦王府赐给李恪。
显然,不是让他做历史上的秦王,学他发动政变,他是在政变中弑兄杀弟登上皇位的。所以,他是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儿子中发生。因而,赐秦王府给自己,李恪确实在欣喜的同时有点忧虑。
第三,就是马周,李恪刚在酒楼结识的贞观名臣。历史记载,盛世明君唐太宗曾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
他“四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到国计民生。作为一国之君,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只是风霜雨雪,都是自然现象,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多次求雨无果后,唐太宗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切要有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加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一挥笔就写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给太宗。
太宗一看,颇为震惊,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是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简要介绍马周的情况:“马周是清河荏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不过由于他自负才学出众,性格难免清高孤傲,因此郁郁不得志。起初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穷困潦倒的他,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遇到了臣,臣觉得他乃当今一大奇士,就让他住在了家里。”
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非常高兴,立刻就想见见这位人才。于是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当唐太宗第一眼看到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了这个人非同一般,于是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
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当即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有了用武之地的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如鱼得水,尽其所学为唐朝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感激归感激,在为官上,马周清正不阿,常常敢于直谏。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
公元638年,马周又上书李世民,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朝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百姓横加剥削,劳民伤财,不得民心,而且统治者昏庸无能,不会用贤良的人才,导致最后灭亡。
马周尤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最终失去了民心,被人杀死在扬州。
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谨记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统治巩固,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越发重用起他来。
公元639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公元649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一病不起。
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想到这些,李恪心里有些忐忑,马周如此才能,却被自己几句话就说动到汉王府就职,表面上看是马周为李恪效力。或许,只是马周的一个权宜之计,他只是想借李恪的势力再进一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因此,他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接下来就是处理马周的问题,如何在和马周以后相处的时间里,让这位名臣对自己忠心耿耿,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
脑海里把今天的事情都过了一遍之后,李恪觉得还有件事情要重视起来,那就是酒。这几天来他也品尝了不少大唐的名酒。虽然,在大唐,这样的酒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在李恪看来,这样的酒根本算不上好酒,酒的味道不说,就是度数也是低的可怜。难怪会有马周的“一斗八升酒”之说,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
所以,他在极力的思考脑子里关于酿酒的配方和过程,想搞出一个方子,酿出更好的酒。大唐的酒文化他是知道的,只要酒好,就不怕没有销路。他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又不能以权谋私,要想多赚些银子,就只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了。
李恪细细的在脑海中将知道的酿酒知识过了一遍,终于找到了适合于唐朝工艺水平的酿酒配方。他立即在纸上写了下来,顺便将酿酒的过程和一些设备也一一罗列了出来。看着写完的酒方,他心中感慨万千,知识在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就看你怎么利用。具体该用哪一种方式lai经营,他要好好考虑下,自己肯定不能亲自酿酒。
作为一个王爷,他要是经商,不知李世民会怎么看他,在朝臣们心中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李恪没有想,但答案是已经肯定,没有一个君王喜欢经商的王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一个朝臣认为自己该支持一个喜欢经商的王爷做未来的天子。或许,他们会认为这只是李恪的权益之计,但是,他们没有胆子赌一把,他们也赌不起。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李恪的不会做的。他想,这件事情也只有找别人做,自己加入股份。
至于找谁呢?他思考良久之后想到了柴哲威,他知道柴哲威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只有他帮自己经营酒,才不会招人怀疑,也不会有人说长道短。
李恪整理完自己的思绪,处理完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觉得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便开始了他一如既往的生活,只等着王府收拾完毕就搬出皇宫。同时,他也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让封德彝帮他找的两个人开始了期盼,这两个人分别是苏定方和刘仁轨。
第22章 王府易主
回到皇宫,李恪来到书房,开始思考今天让自己感到疑惑的几件事情。
首先,就是李孝恭被封宗正寺卿,而不是历史上的吏部尚书。
宗正寺卿是从三品,吏部尚书是正三品,从品阶上就可以看出吏部尚书要比宗正寺卿高。而相比宗正寺,吏部尚书的权利要大,所管一部之事涉及大唐的礼仪外交等,是一个是实权部门。虽然,宗正寺卿所管的都是宗室的事,但是能有什么事情让他管,轮到他管的事情的时候他能管得了吗?能涉及到宗室王族的事情,不是一个王爷就能管得了,只能用皇帝亲自过问。
所以,宗正寺卿只是一个闲置官职而已。历史记载,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性奢豪,喜欢游乐,自养歌姬舞女百余人,整天陶醉于饮宴之中。然而性格宽容仁厚,无骄矜自伐之色。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亲近他,这在李姓宗室中再无第二个人。宗族中,也唯有李孝恭与江夏王李道宗兄弟二人最为当时人们所称颂。李孝恭曾怅然地对亲人说:“吾所居宅微为宏壮,非吾心也,当卖之,别营一所,粗令充事而已。
身殁之后。诸子若才,守此足矣;如其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由此可见,李孝恭并非是因为受到别人的打击,或者是李世民的猜忌。他能对亲人说出那样的话,说明宗正寺卿是他自己谋取的,如此做法只是他急流勇退的一个信号,这位王爷已经不想在大唐的权力中心有所作为,只想过平淡的生活。而李孝恭急流勇退之后,宗室唯一能有所作为的当属江夏王李道宗。
所以,李恪觉得,是否和李道宗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李支持自己,这关系到关陇集团中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态度。至于李孝恭,他也不能轻视。毕竟,能成为两代帝王的都欣赏的将才,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即是不在朝堂,对朝局也能影响一二。
其次,就是李世民为什么把他以前的秦王府赐给了自己呢?这是很突然的事情,是李恪没有想到的。至少,历史上李世民并没有如此做法。
由此可见,他在甘泉宫御书房和李世民的一番对话明显为这次能赐府秦王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说明李世民现在很重视自己,赐府秦王府似乎在是在给自己一个信号。
“到底里面包含着什么深义呢?”李恪自语道。
虽然,自己没有能够被册立为太子,但李世民似乎有自己的考虑。赐府秦王府,虽然没想像李承乾被册立太子一样对自己的肯定,但也是一份荣耀。
武德年间,李世民进封秦王兼尚书令,领右翊卫大将军之职,当时的秦王府又称天策府,可见李渊对李世民的器重。所以,秦王府无论从规模还是装饰都不会比东宫差,李世民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秦王府赐给李恪。
显然,不是让他做历史上的秦王,学他发动政变,他是在政变中弑兄杀弟登上皇位的。所以,他是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儿子中发生。因而,赐秦王府给自己,李恪确实在欣喜的同时有点忧虑。
第三,就是马周,李恪刚在酒楼结识的贞观名臣。历史记载,盛世明君唐太宗曾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
他“四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到国计民生。作为一国之君,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只是风霜雨雪,都是自然现象,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多次求雨无果后,唐太宗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切要有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加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一挥笔就写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给太宗。
太宗一看,颇为震惊,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是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简要介绍马周的情况:“马周是清河荏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不过由于他自负才学出众,性格难免清高孤傲,因此郁郁不得志。起初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穷困潦倒的他,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遇到了臣,臣觉得他乃当今一大奇士,就让他住在了家里。”
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非常高兴,立刻就想见见这位人才。于是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当唐太宗第一眼看到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了这个人非同一般,于是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
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当即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有了用武之地的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如鱼得水,尽其所学为唐朝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感激归感激,在为官上,马周清正不阿,常常敢于直谏。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
公元638年,马周又上书李世民,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朝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百姓横加剥削,劳民伤财,不得民心,而且统治者昏庸无能,不会用贤良的人才,导致最后灭亡。
马周尤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最终失去了民心,被人杀死在扬州。
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谨记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统治巩固,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越发重用起他来。
公元639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公元649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一病不起。
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想到这些,李恪心里有些忐忑,马周如此才能,却被自己几句话就说动到汉王府就职,表面上看是马周为李恪效力。或许,只是马周的一个权宜之计,他只是想借李恪的势力再进一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因此,他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接下来就是处理马周的问题,如何在和马周以后相处的时间里,让这位名臣对自己忠心耿耿,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
脑海里把今天的事情都过了一遍之后,李恪觉得还有件事情要重视起来,那就是酒。这几天来他也品尝了不少大唐的名酒。虽然,在大唐,这样的酒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在李恪看来,这样的酒根本算不上好酒,酒的味道不说,就是度数也是低的可怜。难怪会有马周的“一斗八升酒”之说,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
所以,他在极力的思考脑子里关于酿酒的配方和过程,想搞出一个方子,酿出更好的酒。大唐的酒文化他是知道的,只要酒好,就不怕没有销路。他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又不能以权谋私,要想多赚些银子,就只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了。
李恪细细的在脑海中将知道的酿酒知识过了一遍,终于找到了适合于唐朝工艺水平的酿酒配方。他立即在纸上写了下来,顺便将酿酒的过程和一些设备也一一罗列了出来。看着写完的酒方,他心中感慨万千,知识在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就看你怎么利用。具体该用哪一种方式lai经营,他要好好考虑下,自己肯定不能亲自酿酒。
作为一个王爷,他要是经商,不知李世民会怎么看他,在朝臣们心中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李恪没有想,但答案是已经肯定,没有一个君王喜欢经商的王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一个朝臣认为自己该支持一个喜欢经商的王爷做未来的天子。或许,他们会认为这只是李恪的权益之计,但是,他们没有胆子赌一把,他们也赌不起。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李恪的不会做的。他想,这件事情也只有找别人做,自己加入股份。
至于找谁呢?他思考良久之后想到了柴哲威,他知道柴哲威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只有他帮自己经营酒,才不会招人怀疑,也不会有人说长道短。
李恪整理完自己的思绪,处理完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觉得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便开始了他一如既往的生活,只等着王府收拾完毕就搬出皇宫。同时,他也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让封德彝帮他找的两个人开始了期盼,这两个人分别是苏定方和刘仁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