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繁杂的剪辑手法运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好莱坞制作最新章节!
漫长的拍摄过程相当折磨人,后期制作也不会轻松,虽然《芝加哥》能用到特效的画面极少,但花费整整两周剪辑出长达近五个小时的初剪样片后,杜克和麦克?道森带领的整个后期制作团队,彻底进入了龟速阶段。
《芝加哥》所处的,是被称为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这个时代又叫做“爵士时代”,而爵士时代的芝加哥,作为娱乐之都充斥着声色犬马和新闻炒作,娱乐业发达,新老交替迅速,人性冷漠和卑劣,记者唯恐天下不乱。
最终的成片,就是要在华丽的歌舞和斑斓变幻的光线色彩汇总中,展示那个社会善恶颠倒、黑白不分和金钱至上的一面。
相要将影片制作的出彩,精细的剪辑必不可少,作为一部歌舞片,《芝加哥》中存在大量的歌舞场面,探戈、jazz、蓝调、踢踏……想要在多种场面的调度中穿插平日叙事和歌舞演出,达到浑然一体的流畅,杜克和麦克?道森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歌舞场面都是演员的内心情绪的表达。”
∧,
站在剪辑室的工作台前,杜克对麦克?道森和几名剪辑助理说道,“所以歌舞场景多为女主角所拟想,我要求剪辑点大多要踩着声音的节拍,随着演员的情绪点出发,像现场录音的音乐一样,具备一定的节奏感!”
作为一部歌舞片,大量的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以及面部的细微表情都必须通过合理的镜头画面组接,达到一种视觉冲击。这部影片的剪辑就是要突出活动的表现力,而阐明整部影片以至每一场戏和每一个镜头的性质。
节奏明显的动作剪辑点的选取,能让全片都赋予一种爵士乐的跳跃感。
除去剪辑,杜克还要带人对相应镜头的影调进行处理,以便让拍摄时布光布景的色彩和光线,更加契合场景的需求。
“麦克。把前面的镜头全部去掉,我要求影片开头就是女主角眼睛的特写!”
别说这是杜克独立投资的影片了,从《独立日》之后,他能拿到任何执导项目的最终剪辑权,此刻边看着麦克?道森带着助理工作,边说着自己的要求,“之后直接转入到四十七号镜头上,打暗背景色,加重片名‘芝加哥’的色彩度!我要鲜明的红色霓虹灯影像一盏高悬的信号灯般耀眼!”
虽然拿到了最佳剪辑小金人。但麦克?道森并没有异议,而是按照杜克的要求,熟练的置换和剪切镜头。
看着忙碌的麦克?道森等人,杜克认为自己的团队也该在技术方面进行一些革新了,比如说这几年数字剪辑逐渐风行,远比传统的剪辑方式更加省时省力。
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影片的开场段落才算完成,放出的效果也达到了杜克的要求。影片以一场歌舞为开端,从报幕员嘴的特写。瞬间剪切到令人晕眩的舞台,舞台背景是冷调和酒池里的暖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然后,又一次的冷暖色转换之后,出现了一个幻想者——洛克希,洛克希和偷情者的动作与舞台上的舞蹈、音乐以及歌词都融为一体,形成极具听觉和视觉的冲击。
在剪完的影片开头中。镜头一直快速切换,伴随着乐队的演奏,在舞池中不停的运动。从数“5,6,7。8”的人嘴特写,再从天花板上摇到人群中,每一次镜头组接都吻合于背景音乐的节奏。
杜克的用意非常明显,这样的快节奏镜头处理,放在影片的开头,不仅仅能介绍环境,更主要的是给全片定下一个明快、浓烈的节奏,为后续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在观众心中打下了一个心理基础,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可以安心的看下去。
如果影片上来就是充满文艺腔的慢节奏和各种装,《芝加哥》的市场前景基本就完蛋了。
虽然歌舞的专业素养有限,但在掌控影片的全局制作方面,杜克不输于任何导演,拍摄的时候,就充分考虑过后期剪辑,镜头中夸张、荒诞的人物情绪变化,配合运动转场的使用,给后期制作提供了完美的情绪剪辑点。
完美的剪辑,才能逼真的呈现导演所预期的人物情绪变化,根据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和情绪表达过程选择剪辑点,注重对人物情绪的夸张、渲染和深层次的刻画。
已经完成的片段中洛克希和家具推销员偷情的那段情节便是采用这种剪辑手法。
维尔玛杀掉自己的妹妹后在舞台上尽情歌舞,与此同时舞台下的洛克希因嫉妒、羡慕,便想通过诱惑骗子家具推销员以达到走上舞台的目的。
本段就是由两段事件交错剪辑而成,当维尔玛在舞台上歌舞,并抬起双手,镜头马上切换到偷.情中的男女,作出了相似的动作。
这样的镜头组接,也可以说是运动转场,在后续的工作中,按照杜克的要求,像这样的剪辑手法还有很多。
杜克就是要利用歌舞动作发生的连贯性和动作的强烈视觉冲击性,吻合全片充满激情,充满运动的画面特点。
随着后期工作的深入,杜克发现,影片想要更加出彩,还需要突破节奏的声音局限性,更好的赋予画面以节奏感。
节奏剪辑点使用的镜头一般是没有人物语言的镜头,它以事件内容发展进程的节奏线为基础,根据内容表达的情绪、气氛以及画面造型特征来灵活地处理镜头的长度与剪接,节奏剪接点的作用,是运用镜头的不同长度,来创造出影响观众心理感受的独特节奏——或舒缓自如,或平和稳定,或紧张激烈。
杜克成功将其运用在了洛克希被关入牢房后的场景中。
“洛克希因谋杀入狱,饥寒交迫,黑暗无助,她开始轻声哭泣,随后她被水滴声惊醒。”
因为麦克?道森临时有事,安娜?普林茨又强烈争取,杜克带她来到了剪辑室,对方以后是他工作中重要的助手之一,杜克极其耐心的向她解释和传授一些剪辑的理由与经验。
他指着监视器画面,对副导演详细说道,“这时画面切换到的是狱警的脚,脚有力的踏在监狱里的铁走道上,水滴的画面和预警的脚步相互交叉,在声音上和画面上,能形成一种节奏的呼应。接着出现另一名囚犯,用手指敲击窗台,点燃火柴,不同的6位囚犯轮流发出短促的语音,现场录制的声音上已极具节奏性,画面也是紧跟着发声体所切换。”
安娜?普林茨显然很了解杜克的风格,马上明白了如此剪辑的用意,说道,“这样一来,不仅仅听觉上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节奏冲击,视觉上也有明显的节奏感,从而给本段营造一种急促,紧张的气氛,牵动观众的心?”
“正是这样!”杜克点了点头。
副导演是导演掌控剧组重要的一环,索菲亚?科波拉的离去无法避免,扎克?施耐德也很难说什么时候会走,杜克也有意在培养安娜?普林茨。
边剪切组接镜头,杜克边对她说着不同场景不同的剪辑逻辑,“单个镜头的快节奏内容调子加以合理组接,大量的积余效果可以接连引发影片高潮,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在影片中,镜头的长度显著的影响着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构成剪接艺术的首要元素是决定一个镜头的长度,一个镜头稍长一些或稍短一些,对画面效果的大小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内容调子”,是一种理论上的关于观众领会画面内容而切换镜头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感染力发展曲线。图示出来,是一个近似于抛物线的函数图像,有其最高点,过了这个理论上的情绪最高点便转换成减函数。
“积余效果”是建立在剪接调子之上的,通常把由镜头的迅速切换而产生的气氛对观众的感染力的发展曲线称为“剪接调子”,而“积余效果”便是该曲线的纵坐标中的对应值。
在实际的后期制作中,杜克当然不可能将每个镜头产生的效果如此量化,但当镜头积累到一定数量,能传达一定叙事信息时,这种效果便能很显著的从画面中看到。
在安娜?普林茨接下来参与完成的片段中,从洛克希得知狱友被处以绞刑,而自己正面临最后一场审判开始,直到罗西被宣布无罪释放,长达20分钟的法庭审判,镜头的切换节奏逐步加快,内容调子层层积累,最终达到一个积余效果的顶峰。
随着洛克希因没有记者采访自己而失落,镜头之间的切换才慢慢缓和,平缓了之前紧张。
此外,杜克还运用了一部分分剪和插接,营造了一种循环的叙述手法 。
通常,电影场景的构建需要有一组镜头来完成,而在动态过程中也不可能都是平铺直叙的,就需要加入一些修饰性的内容,以使场景的塑造能够更生动与丰富,或者更好地展示人物,或者突出情绪、情感。
分剪和插接手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影片的时空关系,比如影片开头洛克斯和维尔玛两个主角之间的事件的展开,就属于这种手法的应用。
总之,这样一部华丽又充满嘲讽意味的歌舞片,离不开精良的后期制作。(未完待续。。)
漫长的拍摄过程相当折磨人,后期制作也不会轻松,虽然《芝加哥》能用到特效的画面极少,但花费整整两周剪辑出长达近五个小时的初剪样片后,杜克和麦克?道森带领的整个后期制作团队,彻底进入了龟速阶段。
《芝加哥》所处的,是被称为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这个时代又叫做“爵士时代”,而爵士时代的芝加哥,作为娱乐之都充斥着声色犬马和新闻炒作,娱乐业发达,新老交替迅速,人性冷漠和卑劣,记者唯恐天下不乱。
最终的成片,就是要在华丽的歌舞和斑斓变幻的光线色彩汇总中,展示那个社会善恶颠倒、黑白不分和金钱至上的一面。
相要将影片制作的出彩,精细的剪辑必不可少,作为一部歌舞片,《芝加哥》中存在大量的歌舞场面,探戈、jazz、蓝调、踢踏……想要在多种场面的调度中穿插平日叙事和歌舞演出,达到浑然一体的流畅,杜克和麦克?道森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歌舞场面都是演员的内心情绪的表达。”
∧,
站在剪辑室的工作台前,杜克对麦克?道森和几名剪辑助理说道,“所以歌舞场景多为女主角所拟想,我要求剪辑点大多要踩着声音的节拍,随着演员的情绪点出发,像现场录音的音乐一样,具备一定的节奏感!”
作为一部歌舞片,大量的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以及面部的细微表情都必须通过合理的镜头画面组接,达到一种视觉冲击。这部影片的剪辑就是要突出活动的表现力,而阐明整部影片以至每一场戏和每一个镜头的性质。
节奏明显的动作剪辑点的选取,能让全片都赋予一种爵士乐的跳跃感。
除去剪辑,杜克还要带人对相应镜头的影调进行处理,以便让拍摄时布光布景的色彩和光线,更加契合场景的需求。
“麦克。把前面的镜头全部去掉,我要求影片开头就是女主角眼睛的特写!”
别说这是杜克独立投资的影片了,从《独立日》之后,他能拿到任何执导项目的最终剪辑权,此刻边看着麦克?道森带着助理工作,边说着自己的要求,“之后直接转入到四十七号镜头上,打暗背景色,加重片名‘芝加哥’的色彩度!我要鲜明的红色霓虹灯影像一盏高悬的信号灯般耀眼!”
虽然拿到了最佳剪辑小金人。但麦克?道森并没有异议,而是按照杜克的要求,熟练的置换和剪切镜头。
看着忙碌的麦克?道森等人,杜克认为自己的团队也该在技术方面进行一些革新了,比如说这几年数字剪辑逐渐风行,远比传统的剪辑方式更加省时省力。
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影片的开场段落才算完成,放出的效果也达到了杜克的要求。影片以一场歌舞为开端,从报幕员嘴的特写。瞬间剪切到令人晕眩的舞台,舞台背景是冷调和酒池里的暖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然后,又一次的冷暖色转换之后,出现了一个幻想者——洛克希,洛克希和偷情者的动作与舞台上的舞蹈、音乐以及歌词都融为一体,形成极具听觉和视觉的冲击。
在剪完的影片开头中。镜头一直快速切换,伴随着乐队的演奏,在舞池中不停的运动。从数“5,6,7。8”的人嘴特写,再从天花板上摇到人群中,每一次镜头组接都吻合于背景音乐的节奏。
杜克的用意非常明显,这样的快节奏镜头处理,放在影片的开头,不仅仅能介绍环境,更主要的是给全片定下一个明快、浓烈的节奏,为后续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在观众心中打下了一个心理基础,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可以安心的看下去。
如果影片上来就是充满文艺腔的慢节奏和各种装,《芝加哥》的市场前景基本就完蛋了。
虽然歌舞的专业素养有限,但在掌控影片的全局制作方面,杜克不输于任何导演,拍摄的时候,就充分考虑过后期剪辑,镜头中夸张、荒诞的人物情绪变化,配合运动转场的使用,给后期制作提供了完美的情绪剪辑点。
完美的剪辑,才能逼真的呈现导演所预期的人物情绪变化,根据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和情绪表达过程选择剪辑点,注重对人物情绪的夸张、渲染和深层次的刻画。
已经完成的片段中洛克希和家具推销员偷情的那段情节便是采用这种剪辑手法。
维尔玛杀掉自己的妹妹后在舞台上尽情歌舞,与此同时舞台下的洛克希因嫉妒、羡慕,便想通过诱惑骗子家具推销员以达到走上舞台的目的。
本段就是由两段事件交错剪辑而成,当维尔玛在舞台上歌舞,并抬起双手,镜头马上切换到偷.情中的男女,作出了相似的动作。
这样的镜头组接,也可以说是运动转场,在后续的工作中,按照杜克的要求,像这样的剪辑手法还有很多。
杜克就是要利用歌舞动作发生的连贯性和动作的强烈视觉冲击性,吻合全片充满激情,充满运动的画面特点。
随着后期工作的深入,杜克发现,影片想要更加出彩,还需要突破节奏的声音局限性,更好的赋予画面以节奏感。
节奏剪辑点使用的镜头一般是没有人物语言的镜头,它以事件内容发展进程的节奏线为基础,根据内容表达的情绪、气氛以及画面造型特征来灵活地处理镜头的长度与剪接,节奏剪接点的作用,是运用镜头的不同长度,来创造出影响观众心理感受的独特节奏——或舒缓自如,或平和稳定,或紧张激烈。
杜克成功将其运用在了洛克希被关入牢房后的场景中。
“洛克希因谋杀入狱,饥寒交迫,黑暗无助,她开始轻声哭泣,随后她被水滴声惊醒。”
因为麦克?道森临时有事,安娜?普林茨又强烈争取,杜克带她来到了剪辑室,对方以后是他工作中重要的助手之一,杜克极其耐心的向她解释和传授一些剪辑的理由与经验。
他指着监视器画面,对副导演详细说道,“这时画面切换到的是狱警的脚,脚有力的踏在监狱里的铁走道上,水滴的画面和预警的脚步相互交叉,在声音上和画面上,能形成一种节奏的呼应。接着出现另一名囚犯,用手指敲击窗台,点燃火柴,不同的6位囚犯轮流发出短促的语音,现场录制的声音上已极具节奏性,画面也是紧跟着发声体所切换。”
安娜?普林茨显然很了解杜克的风格,马上明白了如此剪辑的用意,说道,“这样一来,不仅仅听觉上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节奏冲击,视觉上也有明显的节奏感,从而给本段营造一种急促,紧张的气氛,牵动观众的心?”
“正是这样!”杜克点了点头。
副导演是导演掌控剧组重要的一环,索菲亚?科波拉的离去无法避免,扎克?施耐德也很难说什么时候会走,杜克也有意在培养安娜?普林茨。
边剪切组接镜头,杜克边对她说着不同场景不同的剪辑逻辑,“单个镜头的快节奏内容调子加以合理组接,大量的积余效果可以接连引发影片高潮,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在影片中,镜头的长度显著的影响着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构成剪接艺术的首要元素是决定一个镜头的长度,一个镜头稍长一些或稍短一些,对画面效果的大小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内容调子”,是一种理论上的关于观众领会画面内容而切换镜头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感染力发展曲线。图示出来,是一个近似于抛物线的函数图像,有其最高点,过了这个理论上的情绪最高点便转换成减函数。
“积余效果”是建立在剪接调子之上的,通常把由镜头的迅速切换而产生的气氛对观众的感染力的发展曲线称为“剪接调子”,而“积余效果”便是该曲线的纵坐标中的对应值。
在实际的后期制作中,杜克当然不可能将每个镜头产生的效果如此量化,但当镜头积累到一定数量,能传达一定叙事信息时,这种效果便能很显著的从画面中看到。
在安娜?普林茨接下来参与完成的片段中,从洛克希得知狱友被处以绞刑,而自己正面临最后一场审判开始,直到罗西被宣布无罪释放,长达20分钟的法庭审判,镜头的切换节奏逐步加快,内容调子层层积累,最终达到一个积余效果的顶峰。
随着洛克希因没有记者采访自己而失落,镜头之间的切换才慢慢缓和,平缓了之前紧张。
此外,杜克还运用了一部分分剪和插接,营造了一种循环的叙述手法 。
通常,电影场景的构建需要有一组镜头来完成,而在动态过程中也不可能都是平铺直叙的,就需要加入一些修饰性的内容,以使场景的塑造能够更生动与丰富,或者更好地展示人物,或者突出情绪、情感。
分剪和插接手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影片的时空关系,比如影片开头洛克斯和维尔玛两个主角之间的事件的展开,就属于这种手法的应用。
总之,这样一部华丽又充满嘲讽意味的歌舞片,离不开精良的后期制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