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良好的态度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
这里上课,基本的规律是,每天上午听上师讲课,下午修具体的法门。我们现在还没有修哪个具体的法门,但也算有过。
木江师兄说:“上师第一次给你传授的咒语,就是法门,如果一生能够坚定地修持,也可以成就。历代上师都有这种说法,深入一门,就可以钻透生死。”
这个说法,与我在崇圣寺听到的是一样的。但是,能够让我们相信吗?我想,我们这三十几个人,大部分人,在刚开始念咒时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机会主义态度的。
哪怕是在房间内,面对历代上师的画像,供水、打坐,都不能说没有污染。心中包含有大量的怀疑或者试一试的感觉,只是按规矩做这些事罢了。
我知道,我们的认识中有一些误区。我总按原来生活的习惯认为,凡是管用的大法,总是高深和复杂的。如果仅仅靠一个咒语的力量,或者靠貌似迷信的崇拜,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从基本态度上讲,我也是这一类人。我们是奔着无上大法而来,结果就是一个咒子?况且,很多人,也许是冲着上师这“活佛”的名号而来的。我们直观的印象可能是:活佛就是活着的佛。其实,在藏传佛教里,不是。只是历代上师事业上的继承人,他本人能否承担这样伟大的事业,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活着的是人,不是佛。按说文解字的办法来说,佛者,非人也。当然,这种推理我早就嘲笑过,这叫望字生义,不讲逻辑。
而我同宿舍的靖师兄,就麻烦了。他的态度看来是没问题,他也学会我这一招,拿自己的手机录音,回来后整理笔记。但是,他平时,好像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犹豫的无法坚持到底的状态。
我不知道是他心理上的原因,还是身体上的原因。如果是心理上的原因,要么是信心不坚定,要么是想得太多了。如果是身体上的原因,那估计是年纪比较大,打坐练得少,有点坐不住了。
他不太愿意主动跟我说话,有时候,也有点躲闪我的目光。作为曾经和算命青年,我是很懂得这种目光的。其实我也不太爱跟他说话,只是保持着一个年轻人对年长人应该的礼貌与谦和。
代沟无处不在,与年龄差距成正比。当然,除此之外,也与寺院戒律有关。我们来这里是学法的,不是来交朋友的,这个原则,都把持得好。
接下来的课,上师好像专门是针对我们这种情况说的。在上师讲话的过程中,虽然意识到上师可能在说我这种情况,但我也只是听听而已,内心并无什么喜悦或者后悔的波动。
“现在科技发达,上师讲法的过程可以录像、录音、印成文字,这一方面使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在精神状态比较好、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没有太多杂事干扰的时候,听录音、看录像等,有了更大的主动性,闻法时就能避免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了。另一方面,科技带来的便捷也使大家都成了轻易能见到上师、听到上师讲法的人,闻法过程中,心猿意马或昏昏欲睡、充耳不闻的情况就更多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原因造成了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是因为对佛法、对上师缺乏感激和珍惜。”
他这只是在讲是否珍惜的意思,并不是善意表扬我这种笔记的情况。他下面对这种心态的分析,才更有意思。
“你并不是真心认为这位上师有多么好、多么值得尊敬,他讲的法有多么殊胜稀有、能让你解脱。你心想:我认识的上师多了,比他有名、地位高的有的是,都跟我很熟很要好。我曾经遇见这样一个人,他对我说:我在很多大法王、大活佛面前得过大灌顶,像时轮金刚之类,我跟他们熟得很,经常一起吃饭,活佛身边的人都劝我皈依,可我不皈依,皈依没意义。”
这种攀亲戚的现象,在社会上也随处可见。比如我在北京时,经常在酒局碰到这样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总爱吹嘘自己跟哪个当官的或者大老板关系如何如何。这有什么意义呢?毕竟,那只是别人的事,你发财了吗?我对这种人的评价,不仅仅认为他是骄傲,更有可能,这种人,遇上当年成功的我,有些心虚。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人喜欢跟上师攀交情,还有一些人喜欢跟上师攀亲,如果实在找不到蛛丝马迹证明自己这一世就是上师的亲戚,也必定要怀疑甚至断言自己前世是上师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如此一想,不禁飘飘然,很难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己也随之莫测高深起来。其实,不要说做一般上师的亲戚,就是做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亲戚,如善星比丘、提婆达多,如果对三宝心怀傲慢和邪见,照样会招致堕落的果报。”
这是自己骗自己的把戏,但世界上有很多人,大话与假话说多了,甚至到了自己都相信的程度。
“还有一些人喜欢认定转世、化身。记得我初到汉地传法,大家都说我是黄财神的化身,我自己也很惊讶:以前从来没有哪位大成就者认定我是黄财神化身呀!再说我从小到大都穷得很,七八岁之前没穿过真正的衣服,后来离家求学也是经常要靠上师、道友接济才能维持生存,像我这样怎么会是财神的化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想到:也许因为我在五明佛学院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财务,居士们于是便封我做了黄财神。传统上,西藏认定活佛、化身等有严格的程序,对认定者的资格要求也很苛刻,不是随便什么人任意地想一想就认定出活佛、化身来。”
此时,我所想到的,就是在朝阳区遇到的那些所谓“仁波切”们,连基本的佛教名称都念错的人,也就来骗骗没文化的暴富土豪或者偶红明星。
“华智仁波切曾在上师如来芽尊者座下先后聆听了二十五次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法,每一次都做详细的笔录。他说:上师的教言,我一个字都舍不得忘。后来,他把上师如来芽尊者关于前行法的教言汇集成文,即绚烂优美如奇珍异宝般的普贤上师言教。”
“纽西龙多上师给弟子阿琼仁波切传法时,对于每段引导文的内容,上师略讲之后,阿琼仁波切都要花几天时间思维其义,然后请上师详细开示法义,并解答自己的疑问,接下来又是几天时间反复深思上师所讲义理。尽管已经把上师的教言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阿琼仁波切还是担心自己以后会忘记,于是请求上师允许他做一下笔记。”
他举例这两人,我都不知道。但我知道上师的意思:祖师大德们是如此朴实、谦虚,对教法是那样希求与珍惜。
“阿琼仁波切当年遵循上师的教言,反复修习前行。有一次,上师问他修行的进度和效果,他如实作了禀报,已具足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上师听后说道:噢!能这样当然再好不过。但有一点还是要提醒你,依修持前行之力生起的少许善心,若不经过反复串修,很容易就退化了。暇满难得等每种前行的体相、定数、次第,你都应该把它们全部谙熟于心且牢牢印持不忘。如此说来,你最好把普贤上师言教完整背诵下来吧!”
这样的原话,上师几乎可以随口背诵,这种能力,有点像最强大脑了。
“那时候阿琼仁波切不到二十岁,但其实在他修前行的过程中已经证悟觉性,他的自传中写到当时的情景:那一年,上师给索甲喇嘛师徒及阿旺丹增师徒详细讲述前行,我也趁此良机听闻了一次前行并作了笔录。此后的修行过程中,自觉内心随外境而转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无论观察修还是安住修,都变得轻松自然。没过多久,自心即完全专注于禅定状态,观和住都荡然无存。于自性明空境界之中,自然放松,接着一切显现都变成了明点。再后来,明点也消失于禅定之中,任运现出无任何显法之境。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上师,他听后就说:‘我不清楚,也许是阿赖耶识。’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慎重一点,于是就把修前行时观修的所缘相一一敏锐地观想出来。结果观想越是紧密,反而越能坦然进入无念无显之境界。”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境界,但记住了,上师惊人的记忆力诚恳的学习态度。当然,也明确了一种方法,就得像那位高人一样,勤恳地笔记,诚实地面对自己。
“我又将这种情形告诉给上师,他依旧说:‘我不清楚。’后来上师在传授正行引导中分辨心与觉性时才解释说:‘这个觉性呀,在你修前行时就向我问及的类似无现定的境界,其实就是!’上师当时没有点破,甚至根本不给他看有关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只是不断让他继续修前行,并把前行引导文背诵下来。上师担心过早地印证他的修证境界,有可能使他产生微细的执著,从而无法持续巩固自己的证悟。”
这一段师徒问答,如果在内地,也可以记入宗镜录或者公案录里面去了。
“西藏无数修行人都是这样,即使已经达到极高的修证境界,仍然会把经续论典整部整部地背下来。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成为饱学之士,而是出于实修的必要。在实修过程中,反复以经论和上师的金刚语来指导修行、印证修证境界,同时以自证现量印证经论、上师的教言。真正学佛是要真做工夫的,从最琐碎、平实处一路埋头做下去,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年几十年,不松懈不放弃。如掷石入深潭,一沉到底。”
接下来,上师对功夫二字,作了清楚的开示。
“说到做工夫,有些人以为就是指上蒲团打坐,坐的时间越长,工夫越深;也有人认为工夫要到红尘中去历练,躲进深山或关起门来打坐不算真工夫。这两种看法都失之片面。不少学佛的人只是学打坐,以为坐功到了就是得道,至于闻思、磕头、忏悔、放生、念咒念佛及其他善行,都是空花佛事,未得要领。其实,禅坐只是入定的一种方法,不是学佛的目的,由定生慧方能入道,否则一味求定,无异于外道,坐上千万年也还是在轮回中不得解脱,更不要说圆满证悟。”
这种说法,可以看出,所谓密教,中心内容与内地的佛教是没有区别的。法理上,完全相同。
我在崇圣寺听过,在南怀瑾的书上看过,甚至在弘学的书里也读到过类似的内容。如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用功到了身心一如、静境现前,还仅是初步工夫,若耽着于此,无明难断。然而,完全不要静定、不做功课,也是对佛法修行的误解。经书里说得明白,你我如一壶浊水,要静深不动,才能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四下折腾,只能是越搅越混。慧由定生,定从戒来。善护身口意、远离贪嗔痴,就是持戒。初学者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身处愦闹中而不被外境所转,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藏传佛教特别强调的闻思和前行修法是针对下等根器者设立的方便法门,对根器比较好的人来说根本不必要。我曾听人说:五十万前行只是没有意义的苦行,最多是把身体锻炼得比较好而已,而且几年也修不完,太浪费时间;不如一言之下顿悟如来本意。还有人对我说:闻思是舍本逐末绕圈子,学佛最主要是明心见性,不悟本心,学法无益。”
上师举这种话来,意思很明白,想说是:学佛要实在,想偷懒走捷径,是不行的。
“的确,在藏汉历史上都有很多不经闻思便证悟本性的例子。麦彭仁波切七岁时,在玩耍中唱出宣演诸佛无上密意的定解宝灯论,显现上没有经过多少闻思便自然通达三藏,写出诸多光耀古今的显密论著。荣素班智达幼年尚在母亲怀里吃奶,便能对班智达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大圆满祖师贝诺扎那的杰出弟子邦甘麦彭滚波是在八十岁时,路遇贝诺扎那上师,蒙师点拨,当下彻证大圆满,而此前他从来没有闻思过。”
我过去没有听说过这些名字,但我听说过定解宝灯论是一个七岁的法师著的,今天明确听到上师提到它。
“汉地过去也有像禅宗六祖慧能这样的高僧大德,显现上不经闻思和前行便证悟自性。但是我们要知道,闻思是为了明法义,前行是为了调柔相续。如果已经深契佛法要义,不闻思也是可以的。六祖慧能大师显现上虽然不识字,却能讲经说法,随便拿一部佛经向他请教,他能告诉你这里真正讲的是什么。所以他不闻思,因为他已经懂了;而你不闻思,你就不懂。不懂还不要学么?”
这些所谓天才们,不光是传说就可以解释过去的。有许多天才,真是仿佛如上天神仙下凡,从小就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气质。
“前辈大德所说:不悟本心、学法无益。是为针砭但求知解、不重行证的流弊,并不是说要摈弃教理。一般人修法大致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先明了义理,然后求行解相应,再至证悟,不可稍有知解便以为证悟了。纽西龙多上师曾说: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当合理地通过理解、体验与证悟三种途径正确把握安立五道十地的原则。当前有些人错误地把理解当成证悟的境界,‘无散无修’、‘见修同时’之类的大话其实无有任何实意,清楚地了知地道功德之安立原则实乃非常关键。法界宝藏论是无垢光尊者证悟境界的如实记录,其中第九品之前宣讲的皆为见解,第十品讲修习,十一品讲行为,十二品讲暂时的道果,十三品讲究竟之正果。”
当上师讲到这里时,我虽然不能理解他的全部意义。但是,过去所看书与所听法的意义,仿佛得到了巩固与重现。
“修前行是修出离心、菩提心,积资净障,调柔相续。没有出离心,严格地讲就不算真正学佛;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圆满觉悟。专心修前行,自然无人我是非,贪嗔、嫉妒、恼害之心也少了。前行修得好,远离世间八法。八风吹不动,对境无妄心,就是禅定。此定不着定相痕迹,行住坐卧不离其中。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写道:传统上,前行修完后,上等修行者即能成就四禅,中等修行者可修成初禅,下等修行者也能达到欲心一境。定慧本是一体,很多人都是在修前行法阶段显现开悟的。”
他所讲的,如八风吹不动,如对境无妄心,都是我所熟悉的内地的佛教语言。此时我想,刘大哥与文大姐之所以拜他为师,也把我推荐给上师,是有道理的。这种精通汉藏两地佛教与人情的上师,还真是难得的善知识。
他所说与我原来听到的,现在理解起来,是一致的。所谓言下顿悟者,或在顿悟之前已用工有年,相续成熟,只待最后刹那,拨机一点,便现见本性;或偕宿慧于言下顿悟,一悟之后,仍需依止上师,于寂静处保任涵养多年,证量方能透彻稳固。除极个别特殊根器者外,这悟前悟后,都要修要行。
“一般所说开悟是指现量见到空性,又称见道、登地。根据显宗道次第,见道之前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之后,有修道二地至七地的不清净地,修道八地至十地的三清净地。修到十地,本具智慧仍未全体显露,十地菩萨见如来藏仍如夜晚视物,不甚分明。在十地最后,以金刚喻定破除最后一分至微细的习气,自性光明才无余现前,到此方是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哪里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样,随便什么根器都是没头没脑地便“悟”了,“悟”了以后从此休息。”
又进入专业领域了,我虽然听不太明白,但我录下来,回去后记下来,以后找相关书籍查资料,就相当于有了个索引了。上师这课涉及如此广泛的知识,也相当于给我们一个图书查阅指南。
“即使修无上大圆满法,也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秘密前行等等次第;进入正行后,仍然有证量上的区别和递进。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曾说:他十几岁证悟时定中获得的现量与三十几岁所得的证量有很大差别,五十多岁又是一番境界,到六七十岁再回头看从前的修行笔记,很清楚能看到修证境界是怎样层层递进的:这时候是马哈约嘎的境界,这时到了阿努约嘎的境界,这是阿底约嘎而在当时自己并不清楚达到的是什么证量,每到一个新境界都以为那就是阿底约嘎呢!每次我想起法王如意宝的这些话,心里都深深感动,他老人家是在慈悲地示现,教我们在修行中要戒骄戒躁!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说过:不要急于说这就是法身。”
接着,上师又举了一个我没听说过的例子。
“有一个关于如来芽尊者的故事非常具有启发性:当年如来芽尊者在匝热神山居住多年坚持苦修。一天,他走出山洞,站在阳光下向拉萨方向眺望,想起自己的根本上师与大圆满心滴部诸位传承上师。长时间的苦修使他的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对上师强烈的思念和敬信心竟使他昏厥过去。当他苏醒后发现往日护持心性的执著已全然消失,再没有任何所观、所修的影痕存心,无散无乱之觉性已融入实相。”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我不好判别,总之是很高的修为了。
“然而,尊者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何种境界,他觉得非常惋惜和沮丧,心想道:如果刚才不来到阳光下,自己还会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现在却什么也没有了。他决定立刻下山去拜见上师,一是为了遣除心中的疑惑,二来,上师年纪大了,他很想再见见上师。经历长途跋涉后,尊者终于来到上师晋美林巴面前,他向上师述说了自己修行的情况,不想上师听后却显得极为欢喜,对他说:我儿,你所证悟的与道完全相符,如此看来,必定能证得法性灭尽相!尊者在上师身边又度过了一年的时光,把往日听受的教言又作了更进一步的思维,使其意义愈发明朗。之后,尊者在匝查玛地方闭关修行二十多年。由此可见,仅仅认识觉性本面还不够,还要继续修持,经由层层修证境界直至圆满获得不现一切的坚地,即大圆满法性尽地。”
“法性尽地”,这是相当高的境界了,已经算是即身获得大成就的人了。
按我以前所学的理论,那大概是这么样的情形: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生起大悲心与断除恶行是同时的。一悟便休,休的是妄想,却不是菩萨的六度万行。真正悟道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上师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切实修行,肯定会有进步。上等修行者天天都在进步,中等修行者则月月进步,下等修行者也会年年进步。倘若修行无进展,应该是没有掌握要领。
“仲敦巴尊者说:闻思修交替反复乃修行之关要。尤其对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闻思修交替进行、反复串习极为必要。初学者还不太懂佛法,应先闻思,了解法的字面含义,生起相似的定解后,再上座修习。座上反复忆持法义,这叫观察修;直到无须忆想也能持守法义时,便安住于对法的定解中,入定,直到再次生起分别念,这叫安住修。初学者的心相续不够安静调柔,分别念频繁生起,安住的时间会很短,杂念生起时应忆念观察法义,复入定,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修行境界才能不断巩固、增上。上座是这样,下座仍然要善加护持心念、都摄六根,串习法义,等定解不退,无论行住坐卧,无论在深山还是在闹市,正知正念都不会为外境所转,这才算初得定力。”
这种说法,与禅宗的说法,怎么如此相似呢?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敌人,就是外散。心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轮回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的来源。你我众人平常总在尘劳里,在喜怒、得失、五欲里过活,眼耳鼻舌身意始终在攀缘外境,少有厌烦思静之心。不要说收摄六根,反照回光,就是一般的耐心专心做事,都很难得。大家可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若一天不打电话、不上网、不看电视、不与人说三道四,心里便惶惶然。六识没个依托,简直不知所措。这是一个崇尚迷乱的年代。越是四处攀缘、妄念不断,越能见容于社会。”
“有人觉得自己既然能值遇大圆满法,想必就是传说中的上根利智了,福德深厚,不用闻思,不用费劲,即能成就。对大圆满法生起信心当然是福报深厚、宿有善根,但是要知道,今生能值遇大圆满法,我们更应该感激的是大圆满历代传承祖师以及大圆满法系内无数的成就者、修行者。没有他们的悲心和努力,大圆满法脉不可能如黄金山脉般延绵至今。尤其在末法时期,像法王如意宝这样不可思议的祖师大德,出于对众生无量的悲心,在较广大范围内传讲过去只在小范围秘密传授的大圆满法,使我们有幸值遇此殊胜法门。这不是我们自己的福德,这完全依赖法王如意宝的福德、悲心和历代传承祖师的加持。”
这里提到大圆满,我知道这是一个法门的名称,不是说修了这个法,就是佛一样,一切都完全无修了。但,这个法门,据说也是很难修成的。所有的成功,其实也源于历代上师的加持作用。
“阿琼仁波切在大量实修前行后,他的上师仍然要求他把普贤上师言教全文背诵下来。他依教奉行,上师得知后特别高兴,勉励他说:就应该这样啊!如果只是一味注重冥顽不灵的盲目安住,而忽视闻思教理,这是行不通的。上等修行者能成为上等的说法者;中等修行者能成为中等的说法者;下等修行者只能成为下等的说法者,此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就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虚老和尚的法语中,对大家提出学习愣严经的办法,要求大家反复读,甚至要背诵。不需要过多解读,背熟练了,自然以前文解后文,就理解了。看来,上师也是这样强调的。
“在西藏,能把普贤上师言教背诵下来的修行者非常多。晋旺堪布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根据自己的修证境界,从密法的角度对现观庄严论进行注释。在他幼年时,被大成就者玉科夏扎仁波切认出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并为他取了跟华智仁波切一样的名字——晋旺,但是晋旺堪布非常谦虚,他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他说:如果我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那么佛岂不成了凡夫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比如有人夸你为天才时,最谦虚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是天才的话,世上人人都是天才了。”
我承认,原来我学佛,是有点骄傲之心的。原来跟万师兄、小胡整天谈玄论道,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体现。但现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知识,面对如此沉静的上师,除了佩服,还能有什么态度呢?
这里上课,基本的规律是,每天上午听上师讲课,下午修具体的法门。我们现在还没有修哪个具体的法门,但也算有过。
木江师兄说:“上师第一次给你传授的咒语,就是法门,如果一生能够坚定地修持,也可以成就。历代上师都有这种说法,深入一门,就可以钻透生死。”
这个说法,与我在崇圣寺听到的是一样的。但是,能够让我们相信吗?我想,我们这三十几个人,大部分人,在刚开始念咒时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机会主义态度的。
哪怕是在房间内,面对历代上师的画像,供水、打坐,都不能说没有污染。心中包含有大量的怀疑或者试一试的感觉,只是按规矩做这些事罢了。
我知道,我们的认识中有一些误区。我总按原来生活的习惯认为,凡是管用的大法,总是高深和复杂的。如果仅仅靠一个咒语的力量,或者靠貌似迷信的崇拜,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从基本态度上讲,我也是这一类人。我们是奔着无上大法而来,结果就是一个咒子?况且,很多人,也许是冲着上师这“活佛”的名号而来的。我们直观的印象可能是:活佛就是活着的佛。其实,在藏传佛教里,不是。只是历代上师事业上的继承人,他本人能否承担这样伟大的事业,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活着的是人,不是佛。按说文解字的办法来说,佛者,非人也。当然,这种推理我早就嘲笑过,这叫望字生义,不讲逻辑。
而我同宿舍的靖师兄,就麻烦了。他的态度看来是没问题,他也学会我这一招,拿自己的手机录音,回来后整理笔记。但是,他平时,好像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犹豫的无法坚持到底的状态。
我不知道是他心理上的原因,还是身体上的原因。如果是心理上的原因,要么是信心不坚定,要么是想得太多了。如果是身体上的原因,那估计是年纪比较大,打坐练得少,有点坐不住了。
他不太愿意主动跟我说话,有时候,也有点躲闪我的目光。作为曾经和算命青年,我是很懂得这种目光的。其实我也不太爱跟他说话,只是保持着一个年轻人对年长人应该的礼貌与谦和。
代沟无处不在,与年龄差距成正比。当然,除此之外,也与寺院戒律有关。我们来这里是学法的,不是来交朋友的,这个原则,都把持得好。
接下来的课,上师好像专门是针对我们这种情况说的。在上师讲话的过程中,虽然意识到上师可能在说我这种情况,但我也只是听听而已,内心并无什么喜悦或者后悔的波动。
“现在科技发达,上师讲法的过程可以录像、录音、印成文字,这一方面使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在精神状态比较好、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没有太多杂事干扰的时候,听录音、看录像等,有了更大的主动性,闻法时就能避免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了。另一方面,科技带来的便捷也使大家都成了轻易能见到上师、听到上师讲法的人,闻法过程中,心猿意马或昏昏欲睡、充耳不闻的情况就更多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原因造成了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是因为对佛法、对上师缺乏感激和珍惜。”
他这只是在讲是否珍惜的意思,并不是善意表扬我这种笔记的情况。他下面对这种心态的分析,才更有意思。
“你并不是真心认为这位上师有多么好、多么值得尊敬,他讲的法有多么殊胜稀有、能让你解脱。你心想:我认识的上师多了,比他有名、地位高的有的是,都跟我很熟很要好。我曾经遇见这样一个人,他对我说:我在很多大法王、大活佛面前得过大灌顶,像时轮金刚之类,我跟他们熟得很,经常一起吃饭,活佛身边的人都劝我皈依,可我不皈依,皈依没意义。”
这种攀亲戚的现象,在社会上也随处可见。比如我在北京时,经常在酒局碰到这样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总爱吹嘘自己跟哪个当官的或者大老板关系如何如何。这有什么意义呢?毕竟,那只是别人的事,你发财了吗?我对这种人的评价,不仅仅认为他是骄傲,更有可能,这种人,遇上当年成功的我,有些心虚。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人喜欢跟上师攀交情,还有一些人喜欢跟上师攀亲,如果实在找不到蛛丝马迹证明自己这一世就是上师的亲戚,也必定要怀疑甚至断言自己前世是上师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如此一想,不禁飘飘然,很难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己也随之莫测高深起来。其实,不要说做一般上师的亲戚,就是做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亲戚,如善星比丘、提婆达多,如果对三宝心怀傲慢和邪见,照样会招致堕落的果报。”
这是自己骗自己的把戏,但世界上有很多人,大话与假话说多了,甚至到了自己都相信的程度。
“还有一些人喜欢认定转世、化身。记得我初到汉地传法,大家都说我是黄财神的化身,我自己也很惊讶:以前从来没有哪位大成就者认定我是黄财神化身呀!再说我从小到大都穷得很,七八岁之前没穿过真正的衣服,后来离家求学也是经常要靠上师、道友接济才能维持生存,像我这样怎么会是财神的化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想到:也许因为我在五明佛学院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财务,居士们于是便封我做了黄财神。传统上,西藏认定活佛、化身等有严格的程序,对认定者的资格要求也很苛刻,不是随便什么人任意地想一想就认定出活佛、化身来。”
此时,我所想到的,就是在朝阳区遇到的那些所谓“仁波切”们,连基本的佛教名称都念错的人,也就来骗骗没文化的暴富土豪或者偶红明星。
“华智仁波切曾在上师如来芽尊者座下先后聆听了二十五次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法,每一次都做详细的笔录。他说:上师的教言,我一个字都舍不得忘。后来,他把上师如来芽尊者关于前行法的教言汇集成文,即绚烂优美如奇珍异宝般的普贤上师言教。”
“纽西龙多上师给弟子阿琼仁波切传法时,对于每段引导文的内容,上师略讲之后,阿琼仁波切都要花几天时间思维其义,然后请上师详细开示法义,并解答自己的疑问,接下来又是几天时间反复深思上师所讲义理。尽管已经把上师的教言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阿琼仁波切还是担心自己以后会忘记,于是请求上师允许他做一下笔记。”
他举例这两人,我都不知道。但我知道上师的意思:祖师大德们是如此朴实、谦虚,对教法是那样希求与珍惜。
“阿琼仁波切当年遵循上师的教言,反复修习前行。有一次,上师问他修行的进度和效果,他如实作了禀报,已具足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上师听后说道:噢!能这样当然再好不过。但有一点还是要提醒你,依修持前行之力生起的少许善心,若不经过反复串修,很容易就退化了。暇满难得等每种前行的体相、定数、次第,你都应该把它们全部谙熟于心且牢牢印持不忘。如此说来,你最好把普贤上师言教完整背诵下来吧!”
这样的原话,上师几乎可以随口背诵,这种能力,有点像最强大脑了。
“那时候阿琼仁波切不到二十岁,但其实在他修前行的过程中已经证悟觉性,他的自传中写到当时的情景:那一年,上师给索甲喇嘛师徒及阿旺丹增师徒详细讲述前行,我也趁此良机听闻了一次前行并作了笔录。此后的修行过程中,自觉内心随外境而转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无论观察修还是安住修,都变得轻松自然。没过多久,自心即完全专注于禅定状态,观和住都荡然无存。于自性明空境界之中,自然放松,接着一切显现都变成了明点。再后来,明点也消失于禅定之中,任运现出无任何显法之境。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上师,他听后就说:‘我不清楚,也许是阿赖耶识。’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慎重一点,于是就把修前行时观修的所缘相一一敏锐地观想出来。结果观想越是紧密,反而越能坦然进入无念无显之境界。”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境界,但记住了,上师惊人的记忆力诚恳的学习态度。当然,也明确了一种方法,就得像那位高人一样,勤恳地笔记,诚实地面对自己。
“我又将这种情形告诉给上师,他依旧说:‘我不清楚。’后来上师在传授正行引导中分辨心与觉性时才解释说:‘这个觉性呀,在你修前行时就向我问及的类似无现定的境界,其实就是!’上师当时没有点破,甚至根本不给他看有关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只是不断让他继续修前行,并把前行引导文背诵下来。上师担心过早地印证他的修证境界,有可能使他产生微细的执著,从而无法持续巩固自己的证悟。”
这一段师徒问答,如果在内地,也可以记入宗镜录或者公案录里面去了。
“西藏无数修行人都是这样,即使已经达到极高的修证境界,仍然会把经续论典整部整部地背下来。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成为饱学之士,而是出于实修的必要。在实修过程中,反复以经论和上师的金刚语来指导修行、印证修证境界,同时以自证现量印证经论、上师的教言。真正学佛是要真做工夫的,从最琐碎、平实处一路埋头做下去,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年几十年,不松懈不放弃。如掷石入深潭,一沉到底。”
接下来,上师对功夫二字,作了清楚的开示。
“说到做工夫,有些人以为就是指上蒲团打坐,坐的时间越长,工夫越深;也有人认为工夫要到红尘中去历练,躲进深山或关起门来打坐不算真工夫。这两种看法都失之片面。不少学佛的人只是学打坐,以为坐功到了就是得道,至于闻思、磕头、忏悔、放生、念咒念佛及其他善行,都是空花佛事,未得要领。其实,禅坐只是入定的一种方法,不是学佛的目的,由定生慧方能入道,否则一味求定,无异于外道,坐上千万年也还是在轮回中不得解脱,更不要说圆满证悟。”
这种说法,可以看出,所谓密教,中心内容与内地的佛教是没有区别的。法理上,完全相同。
我在崇圣寺听过,在南怀瑾的书上看过,甚至在弘学的书里也读到过类似的内容。如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用功到了身心一如、静境现前,还仅是初步工夫,若耽着于此,无明难断。然而,完全不要静定、不做功课,也是对佛法修行的误解。经书里说得明白,你我如一壶浊水,要静深不动,才能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四下折腾,只能是越搅越混。慧由定生,定从戒来。善护身口意、远离贪嗔痴,就是持戒。初学者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身处愦闹中而不被外境所转,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藏传佛教特别强调的闻思和前行修法是针对下等根器者设立的方便法门,对根器比较好的人来说根本不必要。我曾听人说:五十万前行只是没有意义的苦行,最多是把身体锻炼得比较好而已,而且几年也修不完,太浪费时间;不如一言之下顿悟如来本意。还有人对我说:闻思是舍本逐末绕圈子,学佛最主要是明心见性,不悟本心,学法无益。”
上师举这种话来,意思很明白,想说是:学佛要实在,想偷懒走捷径,是不行的。
“的确,在藏汉历史上都有很多不经闻思便证悟本性的例子。麦彭仁波切七岁时,在玩耍中唱出宣演诸佛无上密意的定解宝灯论,显现上没有经过多少闻思便自然通达三藏,写出诸多光耀古今的显密论著。荣素班智达幼年尚在母亲怀里吃奶,便能对班智达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大圆满祖师贝诺扎那的杰出弟子邦甘麦彭滚波是在八十岁时,路遇贝诺扎那上师,蒙师点拨,当下彻证大圆满,而此前他从来没有闻思过。”
我过去没有听说过这些名字,但我听说过定解宝灯论是一个七岁的法师著的,今天明确听到上师提到它。
“汉地过去也有像禅宗六祖慧能这样的高僧大德,显现上不经闻思和前行便证悟自性。但是我们要知道,闻思是为了明法义,前行是为了调柔相续。如果已经深契佛法要义,不闻思也是可以的。六祖慧能大师显现上虽然不识字,却能讲经说法,随便拿一部佛经向他请教,他能告诉你这里真正讲的是什么。所以他不闻思,因为他已经懂了;而你不闻思,你就不懂。不懂还不要学么?”
这些所谓天才们,不光是传说就可以解释过去的。有许多天才,真是仿佛如上天神仙下凡,从小就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气质。
“前辈大德所说:不悟本心、学法无益。是为针砭但求知解、不重行证的流弊,并不是说要摈弃教理。一般人修法大致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先明了义理,然后求行解相应,再至证悟,不可稍有知解便以为证悟了。纽西龙多上师曾说: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当合理地通过理解、体验与证悟三种途径正确把握安立五道十地的原则。当前有些人错误地把理解当成证悟的境界,‘无散无修’、‘见修同时’之类的大话其实无有任何实意,清楚地了知地道功德之安立原则实乃非常关键。法界宝藏论是无垢光尊者证悟境界的如实记录,其中第九品之前宣讲的皆为见解,第十品讲修习,十一品讲行为,十二品讲暂时的道果,十三品讲究竟之正果。”
当上师讲到这里时,我虽然不能理解他的全部意义。但是,过去所看书与所听法的意义,仿佛得到了巩固与重现。
“修前行是修出离心、菩提心,积资净障,调柔相续。没有出离心,严格地讲就不算真正学佛;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圆满觉悟。专心修前行,自然无人我是非,贪嗔、嫉妒、恼害之心也少了。前行修得好,远离世间八法。八风吹不动,对境无妄心,就是禅定。此定不着定相痕迹,行住坐卧不离其中。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写道:传统上,前行修完后,上等修行者即能成就四禅,中等修行者可修成初禅,下等修行者也能达到欲心一境。定慧本是一体,很多人都是在修前行法阶段显现开悟的。”
他所讲的,如八风吹不动,如对境无妄心,都是我所熟悉的内地的佛教语言。此时我想,刘大哥与文大姐之所以拜他为师,也把我推荐给上师,是有道理的。这种精通汉藏两地佛教与人情的上师,还真是难得的善知识。
他所说与我原来听到的,现在理解起来,是一致的。所谓言下顿悟者,或在顿悟之前已用工有年,相续成熟,只待最后刹那,拨机一点,便现见本性;或偕宿慧于言下顿悟,一悟之后,仍需依止上师,于寂静处保任涵养多年,证量方能透彻稳固。除极个别特殊根器者外,这悟前悟后,都要修要行。
“一般所说开悟是指现量见到空性,又称见道、登地。根据显宗道次第,见道之前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之后,有修道二地至七地的不清净地,修道八地至十地的三清净地。修到十地,本具智慧仍未全体显露,十地菩萨见如来藏仍如夜晚视物,不甚分明。在十地最后,以金刚喻定破除最后一分至微细的习气,自性光明才无余现前,到此方是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哪里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样,随便什么根器都是没头没脑地便“悟”了,“悟”了以后从此休息。”
又进入专业领域了,我虽然听不太明白,但我录下来,回去后记下来,以后找相关书籍查资料,就相当于有了个索引了。上师这课涉及如此广泛的知识,也相当于给我们一个图书查阅指南。
“即使修无上大圆满法,也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秘密前行等等次第;进入正行后,仍然有证量上的区别和递进。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曾说:他十几岁证悟时定中获得的现量与三十几岁所得的证量有很大差别,五十多岁又是一番境界,到六七十岁再回头看从前的修行笔记,很清楚能看到修证境界是怎样层层递进的:这时候是马哈约嘎的境界,这时到了阿努约嘎的境界,这是阿底约嘎而在当时自己并不清楚达到的是什么证量,每到一个新境界都以为那就是阿底约嘎呢!每次我想起法王如意宝的这些话,心里都深深感动,他老人家是在慈悲地示现,教我们在修行中要戒骄戒躁!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说过:不要急于说这就是法身。”
接着,上师又举了一个我没听说过的例子。
“有一个关于如来芽尊者的故事非常具有启发性:当年如来芽尊者在匝热神山居住多年坚持苦修。一天,他走出山洞,站在阳光下向拉萨方向眺望,想起自己的根本上师与大圆满心滴部诸位传承上师。长时间的苦修使他的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对上师强烈的思念和敬信心竟使他昏厥过去。当他苏醒后发现往日护持心性的执著已全然消失,再没有任何所观、所修的影痕存心,无散无乱之觉性已融入实相。”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我不好判别,总之是很高的修为了。
“然而,尊者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何种境界,他觉得非常惋惜和沮丧,心想道:如果刚才不来到阳光下,自己还会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现在却什么也没有了。他决定立刻下山去拜见上师,一是为了遣除心中的疑惑,二来,上师年纪大了,他很想再见见上师。经历长途跋涉后,尊者终于来到上师晋美林巴面前,他向上师述说了自己修行的情况,不想上师听后却显得极为欢喜,对他说:我儿,你所证悟的与道完全相符,如此看来,必定能证得法性灭尽相!尊者在上师身边又度过了一年的时光,把往日听受的教言又作了更进一步的思维,使其意义愈发明朗。之后,尊者在匝查玛地方闭关修行二十多年。由此可见,仅仅认识觉性本面还不够,还要继续修持,经由层层修证境界直至圆满获得不现一切的坚地,即大圆满法性尽地。”
“法性尽地”,这是相当高的境界了,已经算是即身获得大成就的人了。
按我以前所学的理论,那大概是这么样的情形: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生起大悲心与断除恶行是同时的。一悟便休,休的是妄想,却不是菩萨的六度万行。真正悟道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上师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切实修行,肯定会有进步。上等修行者天天都在进步,中等修行者则月月进步,下等修行者也会年年进步。倘若修行无进展,应该是没有掌握要领。
“仲敦巴尊者说:闻思修交替反复乃修行之关要。尤其对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闻思修交替进行、反复串习极为必要。初学者还不太懂佛法,应先闻思,了解法的字面含义,生起相似的定解后,再上座修习。座上反复忆持法义,这叫观察修;直到无须忆想也能持守法义时,便安住于对法的定解中,入定,直到再次生起分别念,这叫安住修。初学者的心相续不够安静调柔,分别念频繁生起,安住的时间会很短,杂念生起时应忆念观察法义,复入定,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修行境界才能不断巩固、增上。上座是这样,下座仍然要善加护持心念、都摄六根,串习法义,等定解不退,无论行住坐卧,无论在深山还是在闹市,正知正念都不会为外境所转,这才算初得定力。”
这种说法,与禅宗的说法,怎么如此相似呢?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敌人,就是外散。心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轮回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的来源。你我众人平常总在尘劳里,在喜怒、得失、五欲里过活,眼耳鼻舌身意始终在攀缘外境,少有厌烦思静之心。不要说收摄六根,反照回光,就是一般的耐心专心做事,都很难得。大家可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若一天不打电话、不上网、不看电视、不与人说三道四,心里便惶惶然。六识没个依托,简直不知所措。这是一个崇尚迷乱的年代。越是四处攀缘、妄念不断,越能见容于社会。”
“有人觉得自己既然能值遇大圆满法,想必就是传说中的上根利智了,福德深厚,不用闻思,不用费劲,即能成就。对大圆满法生起信心当然是福报深厚、宿有善根,但是要知道,今生能值遇大圆满法,我们更应该感激的是大圆满历代传承祖师以及大圆满法系内无数的成就者、修行者。没有他们的悲心和努力,大圆满法脉不可能如黄金山脉般延绵至今。尤其在末法时期,像法王如意宝这样不可思议的祖师大德,出于对众生无量的悲心,在较广大范围内传讲过去只在小范围秘密传授的大圆满法,使我们有幸值遇此殊胜法门。这不是我们自己的福德,这完全依赖法王如意宝的福德、悲心和历代传承祖师的加持。”
这里提到大圆满,我知道这是一个法门的名称,不是说修了这个法,就是佛一样,一切都完全无修了。但,这个法门,据说也是很难修成的。所有的成功,其实也源于历代上师的加持作用。
“阿琼仁波切在大量实修前行后,他的上师仍然要求他把普贤上师言教全文背诵下来。他依教奉行,上师得知后特别高兴,勉励他说:就应该这样啊!如果只是一味注重冥顽不灵的盲目安住,而忽视闻思教理,这是行不通的。上等修行者能成为上等的说法者;中等修行者能成为中等的说法者;下等修行者只能成为下等的说法者,此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就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虚老和尚的法语中,对大家提出学习愣严经的办法,要求大家反复读,甚至要背诵。不需要过多解读,背熟练了,自然以前文解后文,就理解了。看来,上师也是这样强调的。
“在西藏,能把普贤上师言教背诵下来的修行者非常多。晋旺堪布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根据自己的修证境界,从密法的角度对现观庄严论进行注释。在他幼年时,被大成就者玉科夏扎仁波切认出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并为他取了跟华智仁波切一样的名字——晋旺,但是晋旺堪布非常谦虚,他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他说:如果我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那么佛岂不成了凡夫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比如有人夸你为天才时,最谦虚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是天才的话,世上人人都是天才了。”
我承认,原来我学佛,是有点骄傲之心的。原来跟万师兄、小胡整天谈玄论道,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体现。但现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知识,面对如此沉静的上师,除了佩服,还能有什么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