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源头在哪里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
每天下午从书店出来,我都迫不急待地回到宾馆,想通过看书,来增长一些认识。
在书店,我有个发现,也是在书架上找辞典时发现的,这家书店几乎有一个架子上摆了七八本弘学写的书,难道,这老板,对弘学有什么渊源吗?
好在宾馆有电脑,我迅速查了一下弘学的情况。当然,这个名字,在佛教界应该是很平常的。但有一个人的情况,正符合这本书的作者。
弘学居士,就是重庆本地人,南岸区。那么,我可以猜测,他在重庆本地影响很大。也许,书店老板跟他有过交集,这就是他书店摆满了经常著作的原因吧。
这个人曾经在西南民族学院读过藏语文,与书店老板一样,也是动乱前的大学生,属于当时知识界的精英分子。当然年龄有差距。弘学居士是38年出生,57年毕业。按年龄上讲,大约比这个老板大20岁左右,也就是大一代人,估计是前辈了。
在西南民族学院时,受教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和马时芳夫妇。这两人,我在北大图书馆看书时,曾经接触过他们的著作,是奠基人档次的人物,可以算民族学,尤其是藏民族学的大师了。
并且,弘学居士在读书期间,还曾经求教于梁在农教授,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智慧法师。还有两个西藏高手阿旺洛追扎巴、密悟格西。这两名西藏高手我不熟悉,但肯定是不简单的人物。
看来,弘学居士,对文化宗教及民族学社会学,是有很扎实的学院功底的。这种受过系统精英教育的人,有一批大师指导,见识远超我们这种自学爱好者水平。仅从文化角度上讲,他都有资格当我的老师。
但是,他在宗教上的地位和成就,我并不知晓,我决定明天去书店,再次寻找线索。
今天就看书吧。《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这本书完全是写给读书人的。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严格按大学教材的模式写出,很适合我这种人看。
佛教的产生,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佛祖的本人生平,介绍得非常清楚。更为重要的是,他把佛祖本人的思想行为变化以及当时的故事环境,一一介绍了出来。
语言既不夸大又不晦涩,平实准确,是很高的境界。韩愈兴趣的古文运动,提倡文字的准确和简洁,完整地体现在这本书上。所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写的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是我们这种习惯学院知识的人,最好的基础知识读本。
老板太了解我的特点了,我读到这本书时,有了这样的感叹。真是高人,知道哪种东西最适合我。
弘学居士,按网上的介绍,已经出版了十几种著作了。我把这十几种著作的名字,一一记下来,准备有机会全部买来,细细阅读。
有《佛学概论》、《藏传佛教》、《佛教文学》、《中国佛教简史》、《净土探微》、《禅门风姿》、《部派佛教》、《中观学概论》、《佛教图像说》、《唯识学概论》、《曼荼罗文化艺术丛书》等,还有我手边的这本书。
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正规的教材类书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与南怀瑾先生的戏说他说不同,南先生的著作类似于科普文章或者艺术化文章,而弘学法师的著作,是严肃的学术。
也许南先生让我有兴趣,读他的书轻松而有乐趣。但弘学法师的书,才真正让我懂得这门宗教的基础知识。
我现在需要的,不是它有没有意思。而最大的问题是,它究竟是什么,怎么办。
这本书所记载的东西,需要细细精读。比如四圣谛,这是佛教最基本的思想立足点,必须深刻领会。比如三法印,这是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区别外道与佛法的工具,必须有所领会。
对于一般人来说,读这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肯定比较难以进行。但对于我来说,恰恰是好事。
第一,我已经不满足于那种浮光掠影的浅淡戏说了。比如有人喜欢看《三国演义》,文学性很强,可读性很好,又是文学经典。但对于一个真正想了解当时历史的人来说,必须要读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还得要跟官方正史结合起来读。
我读二十四史,给了我极大的愉悦感。当你深入历史环境,读到当时的人和事时,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改变中国发展的大事和大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远比小说和诗歌,来得更为宏大和深刻,历史本身比小说有趣多了。而上了史书的人,都是一部我们小人物所无法具备的传奇人生。
佛祖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书中以简洁的语言,给我勾画了古印度时期,生活生产文化风俗思想宗教的巨幅图景。这个图景是三维立体的,佛祖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趣的人,有挫折和追求的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事业,更在于他的人格和生活。如果当年有幸在他身边,那种生活态度,就足以感染你并影响你一生。
相类似的,我看过许多儒家学说。但是,你真正深入孔子生活的历史年代,再读他说的话,《论语》这个不大的小册子里,就把一个生动活泼的孔子摆在你面前了。
深入他的时代,进入他的生活,你就如同以心看到一场巨幅大戏,风流犹拍古人肩。
第二,我需要的它都能够提供,并且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结论。我需要全面概览佛教起源时的状态,以及后来发展的分支,我需要了解佛教的性质、历史以及它所面对的当时的世界,我需要了解它的目的方法和途径。虽然这些只是纸面意思,但从佛教门中人那里,得到全面正确的纸面指导,也是少走弯路的办法。
我现在最想知道,佛教能解决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我该向哪个方向寻找,找哪一个。
其实基本概念的建立,是任何一门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比如我们在赌博时,要了解博弈论。但我们至少最先要知道,博弈论是建立在零和游戏的基础上的。有了这个理论,你就知道,打算输赢只发生在牌桌上的人,对外界来说,根本没产生输赢。
比如生产和分配对社会的影响。大家都在讲政治,其实政治最基本的概念是利益分配。而创造利益的是生产。所以生产的能力大于分配的作用,所以才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结论。
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确定,就确定了一个学术的性质。
如果我把佛教当成学术来理解,这本书就让我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基本的性质判断坐标。
佛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基本就讲清楚了它的性质了。那么理论体系,在初转法轮时,就已经提出了。
想当初,佛祖苦修六年无果时,肯定在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也许自己是方向错了。但是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呢?他没有采取读书和思考的办法。因为以他的绝顶聪明,书籍能够带给他的,他都知道过。思考能够推出来的,他都已经推理过。
他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下决定,以巨大的内心冲动来作为自身悟道的动力。不悟大道,誓不起坐。第二个是见行动。他坐在菩提树下,就是不起来。那是在参禅吗?打坐吗?还是利用直觉智慧?还是所谓反闻闻自性?多少天过去了,不吃不喝,他在什么境界里?
不管他在什么境界里,他都是在修行,也就是行动。这种看似不动的行动,让他最终睹明星而悟道。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但仅凭这句话来,能够说明什么?他得到了什么?肯定是在这句话之外了。
我当然不能仅凭语言文字来理解他的境界,但他第一次转法轮时,必须要用语言来告诉最初求法的人。他说了“四圣谛”。
苦,什么是苦,有哪些苦。这个概念的意思和范围,原来如此广大丰富。我没看这书之前,我把苦大不了理解为痛苦苦恼困苦等,与佛教的理解相比,我这种理解太渺小,太无知了。
当然,这本书也详细说了集、灭、道的含义各类和大致范围。光从这些概念的范围来看,都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不要说理解它,就是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都是我无法达到的。
我突然想起《证道歌》里面的一个词:入海算沙。佛教的知识如同大海边的沙滩,如何能够用人力和凡心,来数清沙的数量呢?
我花了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完毕,才知道,要学懂它,基本不可能。但了解个大概,是可以的。了解了大概,就会产生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凭我的知识和智力,是无法解决的。
晚饭我都没出去,只是在宾馆吃了碗方便面。读完时,也大概凌晨一点多了。赶快睡觉,准备明天,再到书店去一趟。
第二天早餐后,就迅速赶往书店。这条路我已经熟悉了,根本不需要看,仅凭直觉就可以。结果,到书店时,发现已经关门了,让我大吃一惊。难道昨天跟他的告别,是真是缘分至此了吗?
我在门口徘徊时,过来一个大爷,仿佛在那个黄桷树下喝茶打牌中的一个。我们有点眼熟,所以点头致意。
他从和身边走过,过了两米后,他突然回头问到:“小老弟,你是来买书吗?”
“对啊,老师,他们怎么关门了呢?”
老人想了想,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对了对了,这两天他们可能要上庙子去吧,好像是个什么佛的日子,我也不太清楚,反正,跟我们打牌的一个伙计,前两天也说要上庙拜佛。哪个庙子,我不清楚。反正,这书店的老板,到了佛教的日子,总是要关几天门的。”
原来是这样,看样子,找他没希望了。我对老者致谢,看着他走远。其实没走多远,大概走了五六十米,就进了一间屋子上去了,估计他家住这里。今天牌友凑不齐,他就回家了。当然,按距离看,他是这书店老板的邻居,几十年的规律,肯定没说错。
我此时完全没了主张,该向哪里去呢?重庆那么多庙子,我总不可能一个个找吧。于是,我只好返回宾馆,继续找其他线索。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书店老板跟我说过,他没资格当我的老师。所以,我靠找他来了解佛教,估计也只能到此为止了吧。
在宾馆的电脑上,我继续在网上搜索弘学居士的相关信息。毕竟,我虽然不了解这个人,只是读了他的书。但这世上,却有很多认识他的。一个优秀的大师,名声肯定不止几个人知道。
结果,跳出来一大堆结果,让我高兴得不得了。
互联网就有这个好处,海量的信息突然间让你随查随用,把学习和寻找的方式都改变了。
信息不对称,或者说知识传递的层级,是阻碍知识普及流动的主要原因。比如师爷教给师傅的,除非师傅愿意传你,你是不知道的。
但在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师傅只传了一个人,他发在网上,就会让千百万人知道。
信息传递的扁平化和及时化,让过去链条传递的层级变为网络节点散播,极大地扩充了信息传递的覆盖面和速度。
所以,我在云南的支教项目,也是利用这个扁平化的特征。重点学校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生,不再是他面前的几十个人,有可能被所有收看视频的人共享。
信息共享时代来临后,也改变了商业模式。比如过去推销,是靠层级的。厂家给经销总代理,总代理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给各地批发商,批发商给零售商,零售商给终端消费者。层层加码层层利润,不仅导致价格变高,更重要的是,从工厂产品到消费品的时间和距离,会拉得很长,极大地阻碍了效率。
而网上购物,从经销商,甚至从厂家直接到终端消费者,它所带来的层级减少,从而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时间和距离,让社会的总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效果。比如,一个外地人到重庆,由于人生地不熟,会遇到很多麻烦。不知道哪家火锅好吃,不知道该怎么走,不知道哪个地方最好玩。现在,这些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让过去坑蒙拐骗的,或者欺负外地人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当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事物总是在这种坎坷中前进。
我看到,弘学在网上的资料还是很齐全的,因为他的弟子多。他首先是个教授,曾执教四川省佛学院、四川省尼众佛学院、空林佛学院、宝光佛学院,还被聘为重庆佛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我猜想,这书店老板,以他好学的精神以及他的学习习惯,他是不是也当过弘学居士在重庆佛学院的学生?毕竟,重庆知识界的事,老板肯定是门清。
当然,弘学居士还担任过许多大学的客座教授,那么,听过他课的人,肯定很多,在网上,就留下了介绍和痕迹。
网上,看到《唯识学概论》,有一名高僧为此作的序言中,专门但要了弘学。说他原名叫李英武,重庆人。外祖母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而他本人也是汉藏教理院的学生。而这位高僧与弘学的师傅正果法师,同是这个学校的同班同学。
所以,他的学问是有严格来源的。所谓师高弟子强。1993年,弘学就写出了《佛学概论》这样的书,也是这位高僧作的序。次年,双奉赵朴初会长之命,写了《藏传佛教》一书,受到学术界和宗教界的重视。
看到这里,我有些感叹。作为德高望重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可是中国近代的传奇人物,是佛教界的领袖和旗帜。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代史一样充满着波折与起伏,如同经历过数次死亡和新生。他的大名,无数中国人都知道,即使我在北京时,他已经故去了,但他的故事,仍然被人们奉为传奇。
他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学问家、宗教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如果我穷其一生,在其中任何一个学术领域,能够达到他程度的三分之一,就足以称得上奇迹了。
这样一个人物,居然要求弘学来写一部《藏传佛教》,说明弘学的学术造诣和佛教理论水平,是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权威认证的。
当然,这位高僧在序言中也这样评价到:“弘学在弘扬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海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受到尊崇”。
受到尊崇,广泛影响,这话从一个高僧嘴里说出来,是不容易的。这位高僧在介绍弘学时,讲了他的老师和他的求学经历。
弘学受过严格的佛学教育,受到过很多大量的熏陶。他是学藏学的,佛学基础启蒙于梁在农(智慧法师)教授。梁在农早年执教于龟山书院,随王恩洋先生研究唯识学,后随能海法师入西藏,为哲蚌寺格西。弘学在西南民族学院学习藏文,梁在农就是他的老师,从而奠定了他的佛学基础。
后来,弘学又先后停止职权旺洛追扎巴、密悟格西。特别是密悟格西,弘学停止他学习格鲁派规定之功课,长达四年之久。弘学与夫人明圭居士就是经密悟格西介绍而结婚的。
弘学皈依正果法师后,有机缘得到法尊法师的教诲。法尊法师是精通汉藏两大语系佛教的大量,见地上是持格鲁教派的应成中观见,与密悟格西是西藏同学,这对弘学跟随密悟格西所学佛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很有助益。
正果法师虽然尊崇法尊法师四十年如一日,对法尊法师的著作,写了几十万字的讲义。但正果法师主持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太过繁忙,没能从法尊法师修持密法。
但弘学则不然,在修持有他有殊胜的因缘,于噶举、觉囊、格鲁等藏密教派和东密都有着法脉的传承。从客观上讲,弘学“遍学佛法八宗,行在藏传密教”。
以上是这位高僧,惟贤法师对序言中对弘学的评价。
他还有另一篇序言中说到,弘学曾三次谒见贡嘎活佛,蒙受授金刚三昧耶戒,获童七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名词灌顶,并赐名索南泽仁。
不透露了一个秘密,弘学在四川双流古镇隐忧,住茅屋过农禅生活,并自撰一联:“读书人家地位低,佛门弟子品行高。”有一位著名学者王尧教授评价他说:“能把高深的佛学,做到一般的人能看懂,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在网上看完这两篇序言,从佛家内部的出家人,从高僧的嘴里,看到如此评价和介绍,我明白了。这是一个聪明智慧的读书人,用一生的求学求法的实践,得来对佛教的理解,再以我们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写出来,我今天才有幸得到这么好的教益。
至于,这位高僧所举的什么应成派中观,什么活佛,什么灌顶,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我明白,弘学是名居士,但在宗教界的师承渊源,并且自己学识和修行厉害。他是众多大师的弟子,大师们愿意教他,就说明他不简单。他的著作能够得到这么多权威的认可和赞赏,说明这书很有价值。
当然,我看到,他是结婚的,他是正常在家人世,并不是出家人。他的夫人,居然还是藏传佛教的大师介绍的。我想起,中国佛教协会的老会长,著名的赵朴初先生,也是居士。
这就理解了,这本书上佛祖所说四众弟子。佛祖在世时,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
每天下午从书店出来,我都迫不急待地回到宾馆,想通过看书,来增长一些认识。
在书店,我有个发现,也是在书架上找辞典时发现的,这家书店几乎有一个架子上摆了七八本弘学写的书,难道,这老板,对弘学有什么渊源吗?
好在宾馆有电脑,我迅速查了一下弘学的情况。当然,这个名字,在佛教界应该是很平常的。但有一个人的情况,正符合这本书的作者。
弘学居士,就是重庆本地人,南岸区。那么,我可以猜测,他在重庆本地影响很大。也许,书店老板跟他有过交集,这就是他书店摆满了经常著作的原因吧。
这个人曾经在西南民族学院读过藏语文,与书店老板一样,也是动乱前的大学生,属于当时知识界的精英分子。当然年龄有差距。弘学居士是38年出生,57年毕业。按年龄上讲,大约比这个老板大20岁左右,也就是大一代人,估计是前辈了。
在西南民族学院时,受教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和马时芳夫妇。这两人,我在北大图书馆看书时,曾经接触过他们的著作,是奠基人档次的人物,可以算民族学,尤其是藏民族学的大师了。
并且,弘学居士在读书期间,还曾经求教于梁在农教授,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智慧法师。还有两个西藏高手阿旺洛追扎巴、密悟格西。这两名西藏高手我不熟悉,但肯定是不简单的人物。
看来,弘学居士,对文化宗教及民族学社会学,是有很扎实的学院功底的。这种受过系统精英教育的人,有一批大师指导,见识远超我们这种自学爱好者水平。仅从文化角度上讲,他都有资格当我的老师。
但是,他在宗教上的地位和成就,我并不知晓,我决定明天去书店,再次寻找线索。
今天就看书吧。《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这本书完全是写给读书人的。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严格按大学教材的模式写出,很适合我这种人看。
佛教的产生,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佛祖的本人生平,介绍得非常清楚。更为重要的是,他把佛祖本人的思想行为变化以及当时的故事环境,一一介绍了出来。
语言既不夸大又不晦涩,平实准确,是很高的境界。韩愈兴趣的古文运动,提倡文字的准确和简洁,完整地体现在这本书上。所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写的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是我们这种习惯学院知识的人,最好的基础知识读本。
老板太了解我的特点了,我读到这本书时,有了这样的感叹。真是高人,知道哪种东西最适合我。
弘学居士,按网上的介绍,已经出版了十几种著作了。我把这十几种著作的名字,一一记下来,准备有机会全部买来,细细阅读。
有《佛学概论》、《藏传佛教》、《佛教文学》、《中国佛教简史》、《净土探微》、《禅门风姿》、《部派佛教》、《中观学概论》、《佛教图像说》、《唯识学概论》、《曼荼罗文化艺术丛书》等,还有我手边的这本书。
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正规的教材类书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与南怀瑾先生的戏说他说不同,南先生的著作类似于科普文章或者艺术化文章,而弘学法师的著作,是严肃的学术。
也许南先生让我有兴趣,读他的书轻松而有乐趣。但弘学法师的书,才真正让我懂得这门宗教的基础知识。
我现在需要的,不是它有没有意思。而最大的问题是,它究竟是什么,怎么办。
这本书所记载的东西,需要细细精读。比如四圣谛,这是佛教最基本的思想立足点,必须深刻领会。比如三法印,这是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区别外道与佛法的工具,必须有所领会。
对于一般人来说,读这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肯定比较难以进行。但对于我来说,恰恰是好事。
第一,我已经不满足于那种浮光掠影的浅淡戏说了。比如有人喜欢看《三国演义》,文学性很强,可读性很好,又是文学经典。但对于一个真正想了解当时历史的人来说,必须要读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还得要跟官方正史结合起来读。
我读二十四史,给了我极大的愉悦感。当你深入历史环境,读到当时的人和事时,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改变中国发展的大事和大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远比小说和诗歌,来得更为宏大和深刻,历史本身比小说有趣多了。而上了史书的人,都是一部我们小人物所无法具备的传奇人生。
佛祖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书中以简洁的语言,给我勾画了古印度时期,生活生产文化风俗思想宗教的巨幅图景。这个图景是三维立体的,佛祖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趣的人,有挫折和追求的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事业,更在于他的人格和生活。如果当年有幸在他身边,那种生活态度,就足以感染你并影响你一生。
相类似的,我看过许多儒家学说。但是,你真正深入孔子生活的历史年代,再读他说的话,《论语》这个不大的小册子里,就把一个生动活泼的孔子摆在你面前了。
深入他的时代,进入他的生活,你就如同以心看到一场巨幅大戏,风流犹拍古人肩。
第二,我需要的它都能够提供,并且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结论。我需要全面概览佛教起源时的状态,以及后来发展的分支,我需要了解佛教的性质、历史以及它所面对的当时的世界,我需要了解它的目的方法和途径。虽然这些只是纸面意思,但从佛教门中人那里,得到全面正确的纸面指导,也是少走弯路的办法。
我现在最想知道,佛教能解决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我该向哪个方向寻找,找哪一个。
其实基本概念的建立,是任何一门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比如我们在赌博时,要了解博弈论。但我们至少最先要知道,博弈论是建立在零和游戏的基础上的。有了这个理论,你就知道,打算输赢只发生在牌桌上的人,对外界来说,根本没产生输赢。
比如生产和分配对社会的影响。大家都在讲政治,其实政治最基本的概念是利益分配。而创造利益的是生产。所以生产的能力大于分配的作用,所以才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结论。
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确定,就确定了一个学术的性质。
如果我把佛教当成学术来理解,这本书就让我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基本的性质判断坐标。
佛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基本就讲清楚了它的性质了。那么理论体系,在初转法轮时,就已经提出了。
想当初,佛祖苦修六年无果时,肯定在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也许自己是方向错了。但是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呢?他没有采取读书和思考的办法。因为以他的绝顶聪明,书籍能够带给他的,他都知道过。思考能够推出来的,他都已经推理过。
他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下决定,以巨大的内心冲动来作为自身悟道的动力。不悟大道,誓不起坐。第二个是见行动。他坐在菩提树下,就是不起来。那是在参禅吗?打坐吗?还是利用直觉智慧?还是所谓反闻闻自性?多少天过去了,不吃不喝,他在什么境界里?
不管他在什么境界里,他都是在修行,也就是行动。这种看似不动的行动,让他最终睹明星而悟道。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但仅凭这句话来,能够说明什么?他得到了什么?肯定是在这句话之外了。
我当然不能仅凭语言文字来理解他的境界,但他第一次转法轮时,必须要用语言来告诉最初求法的人。他说了“四圣谛”。
苦,什么是苦,有哪些苦。这个概念的意思和范围,原来如此广大丰富。我没看这书之前,我把苦大不了理解为痛苦苦恼困苦等,与佛教的理解相比,我这种理解太渺小,太无知了。
当然,这本书也详细说了集、灭、道的含义各类和大致范围。光从这些概念的范围来看,都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不要说理解它,就是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都是我无法达到的。
我突然想起《证道歌》里面的一个词:入海算沙。佛教的知识如同大海边的沙滩,如何能够用人力和凡心,来数清沙的数量呢?
我花了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完毕,才知道,要学懂它,基本不可能。但了解个大概,是可以的。了解了大概,就会产生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凭我的知识和智力,是无法解决的。
晚饭我都没出去,只是在宾馆吃了碗方便面。读完时,也大概凌晨一点多了。赶快睡觉,准备明天,再到书店去一趟。
第二天早餐后,就迅速赶往书店。这条路我已经熟悉了,根本不需要看,仅凭直觉就可以。结果,到书店时,发现已经关门了,让我大吃一惊。难道昨天跟他的告别,是真是缘分至此了吗?
我在门口徘徊时,过来一个大爷,仿佛在那个黄桷树下喝茶打牌中的一个。我们有点眼熟,所以点头致意。
他从和身边走过,过了两米后,他突然回头问到:“小老弟,你是来买书吗?”
“对啊,老师,他们怎么关门了呢?”
老人想了想,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对了对了,这两天他们可能要上庙子去吧,好像是个什么佛的日子,我也不太清楚,反正,跟我们打牌的一个伙计,前两天也说要上庙拜佛。哪个庙子,我不清楚。反正,这书店的老板,到了佛教的日子,总是要关几天门的。”
原来是这样,看样子,找他没希望了。我对老者致谢,看着他走远。其实没走多远,大概走了五六十米,就进了一间屋子上去了,估计他家住这里。今天牌友凑不齐,他就回家了。当然,按距离看,他是这书店老板的邻居,几十年的规律,肯定没说错。
我此时完全没了主张,该向哪里去呢?重庆那么多庙子,我总不可能一个个找吧。于是,我只好返回宾馆,继续找其他线索。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书店老板跟我说过,他没资格当我的老师。所以,我靠找他来了解佛教,估计也只能到此为止了吧。
在宾馆的电脑上,我继续在网上搜索弘学居士的相关信息。毕竟,我虽然不了解这个人,只是读了他的书。但这世上,却有很多认识他的。一个优秀的大师,名声肯定不止几个人知道。
结果,跳出来一大堆结果,让我高兴得不得了。
互联网就有这个好处,海量的信息突然间让你随查随用,把学习和寻找的方式都改变了。
信息不对称,或者说知识传递的层级,是阻碍知识普及流动的主要原因。比如师爷教给师傅的,除非师傅愿意传你,你是不知道的。
但在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师傅只传了一个人,他发在网上,就会让千百万人知道。
信息传递的扁平化和及时化,让过去链条传递的层级变为网络节点散播,极大地扩充了信息传递的覆盖面和速度。
所以,我在云南的支教项目,也是利用这个扁平化的特征。重点学校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生,不再是他面前的几十个人,有可能被所有收看视频的人共享。
信息共享时代来临后,也改变了商业模式。比如过去推销,是靠层级的。厂家给经销总代理,总代理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给各地批发商,批发商给零售商,零售商给终端消费者。层层加码层层利润,不仅导致价格变高,更重要的是,从工厂产品到消费品的时间和距离,会拉得很长,极大地阻碍了效率。
而网上购物,从经销商,甚至从厂家直接到终端消费者,它所带来的层级减少,从而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时间和距离,让社会的总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效果。比如,一个外地人到重庆,由于人生地不熟,会遇到很多麻烦。不知道哪家火锅好吃,不知道该怎么走,不知道哪个地方最好玩。现在,这些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让过去坑蒙拐骗的,或者欺负外地人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当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事物总是在这种坎坷中前进。
我看到,弘学在网上的资料还是很齐全的,因为他的弟子多。他首先是个教授,曾执教四川省佛学院、四川省尼众佛学院、空林佛学院、宝光佛学院,还被聘为重庆佛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我猜想,这书店老板,以他好学的精神以及他的学习习惯,他是不是也当过弘学居士在重庆佛学院的学生?毕竟,重庆知识界的事,老板肯定是门清。
当然,弘学居士还担任过许多大学的客座教授,那么,听过他课的人,肯定很多,在网上,就留下了介绍和痕迹。
网上,看到《唯识学概论》,有一名高僧为此作的序言中,专门但要了弘学。说他原名叫李英武,重庆人。外祖母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而他本人也是汉藏教理院的学生。而这位高僧与弘学的师傅正果法师,同是这个学校的同班同学。
所以,他的学问是有严格来源的。所谓师高弟子强。1993年,弘学就写出了《佛学概论》这样的书,也是这位高僧作的序。次年,双奉赵朴初会长之命,写了《藏传佛教》一书,受到学术界和宗教界的重视。
看到这里,我有些感叹。作为德高望重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可是中国近代的传奇人物,是佛教界的领袖和旗帜。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代史一样充满着波折与起伏,如同经历过数次死亡和新生。他的大名,无数中国人都知道,即使我在北京时,他已经故去了,但他的故事,仍然被人们奉为传奇。
他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学问家、宗教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如果我穷其一生,在其中任何一个学术领域,能够达到他程度的三分之一,就足以称得上奇迹了。
这样一个人物,居然要求弘学来写一部《藏传佛教》,说明弘学的学术造诣和佛教理论水平,是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权威认证的。
当然,这位高僧在序言中也这样评价到:“弘学在弘扬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海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受到尊崇”。
受到尊崇,广泛影响,这话从一个高僧嘴里说出来,是不容易的。这位高僧在介绍弘学时,讲了他的老师和他的求学经历。
弘学受过严格的佛学教育,受到过很多大量的熏陶。他是学藏学的,佛学基础启蒙于梁在农(智慧法师)教授。梁在农早年执教于龟山书院,随王恩洋先生研究唯识学,后随能海法师入西藏,为哲蚌寺格西。弘学在西南民族学院学习藏文,梁在农就是他的老师,从而奠定了他的佛学基础。
后来,弘学又先后停止职权旺洛追扎巴、密悟格西。特别是密悟格西,弘学停止他学习格鲁派规定之功课,长达四年之久。弘学与夫人明圭居士就是经密悟格西介绍而结婚的。
弘学皈依正果法师后,有机缘得到法尊法师的教诲。法尊法师是精通汉藏两大语系佛教的大量,见地上是持格鲁教派的应成中观见,与密悟格西是西藏同学,这对弘学跟随密悟格西所学佛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很有助益。
正果法师虽然尊崇法尊法师四十年如一日,对法尊法师的著作,写了几十万字的讲义。但正果法师主持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太过繁忙,没能从法尊法师修持密法。
但弘学则不然,在修持有他有殊胜的因缘,于噶举、觉囊、格鲁等藏密教派和东密都有着法脉的传承。从客观上讲,弘学“遍学佛法八宗,行在藏传密教”。
以上是这位高僧,惟贤法师对序言中对弘学的评价。
他还有另一篇序言中说到,弘学曾三次谒见贡嘎活佛,蒙受授金刚三昧耶戒,获童七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名词灌顶,并赐名索南泽仁。
不透露了一个秘密,弘学在四川双流古镇隐忧,住茅屋过农禅生活,并自撰一联:“读书人家地位低,佛门弟子品行高。”有一位著名学者王尧教授评价他说:“能把高深的佛学,做到一般的人能看懂,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在网上看完这两篇序言,从佛家内部的出家人,从高僧的嘴里,看到如此评价和介绍,我明白了。这是一个聪明智慧的读书人,用一生的求学求法的实践,得来对佛教的理解,再以我们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写出来,我今天才有幸得到这么好的教益。
至于,这位高僧所举的什么应成派中观,什么活佛,什么灌顶,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我明白,弘学是名居士,但在宗教界的师承渊源,并且自己学识和修行厉害。他是众多大师的弟子,大师们愿意教他,就说明他不简单。他的著作能够得到这么多权威的认可和赞赏,说明这书很有价值。
当然,我看到,他是结婚的,他是正常在家人世,并不是出家人。他的夫人,居然还是藏传佛教的大师介绍的。我想起,中国佛教协会的老会长,著名的赵朴初先生,也是居士。
这就理解了,这本书上佛祖所说四众弟子。佛祖在世时,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