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家庭的影响(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自卑与超越最新章节!
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父母和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又是由他们所处的文化的社会结构决定的。一般的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培养处”,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养成了性格,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性格能使他适应他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弗洛姆
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但如果她关心孩子,她的爱就令人可信了。
★弗洛姆
他(孩子)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弗洛姆
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弗洛姆
譬如造成神经病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个男孩有一个十分慈爱,却又很娇惯他的母亲,同时又有一个性格懦弱或者对孩子不感兴趣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小男孩会牢牢地抓住同母亲的联系,发展成为一个十分依赖母亲的人。
★弗洛姆
如果母亲性情冷淡、麻木不仁或者十分专制,孩子就会把对母爱的需要转移到父亲身上,就会变成单一的向父亲方向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只服从于法律、秩序、权威的原则,却没有能力希望或者得到无条件的爱。
★弗洛姆
造成精神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
★弗洛姆
那些对孩子有重要意义的人,一定要对孩子的这些潜力抱有信心。有无这种信心,便造成了教育与控制之间的区别。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其潜力。与教育相反的是控制,控制就是基于对孩子潜力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孩子只能在承认得监护之下,由成人不断向他灌输什么事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而,对机器人才不需要有什么信心,因为它没有生命。
★弗洛姆
从降临人世开始,婴儿就希望与母亲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此为目标的。在最开始的时候,对于他来说,母亲是最重要的,他对她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这样的背景催生了他对合作的向往。婴儿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母亲,除了自己之外,他最感兴趣的就是母亲。母亲像一座桥梁一样,在婴儿和社会生活之间产生连接作用。如果婴儿与母亲(或者与母亲所类似的角色)之间无法建立联系,那么,他就会走向灭亡。
这是一种影响深远且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之后的生活中很难分辨出哪些因素来自于遗传。任何遗传的因素经过母亲的修正和教育,都已经面目全非了。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这里所说的母亲的教养方式,是指她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以及如何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和其他人合作。这是一种灵活的能力,我们需要在不断变换的情景中对孩子进行指引。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竭尽全力地获得他的信赖,并维护他的利益,才是恰当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各种行为来判断他的态度。让自己与孩子产生联系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抱着孩子到处走动,和他进行交流,喂他食物等。如果母亲对孩子不感兴趣,或者能力低下,她的动作就不会轻柔,孩子就会非常反感。假如她不知道怎样为孩子洗澡,孩子就会感觉非常难受,孩子非但不会与她亲密相处,反而会排斥她。她需要学会怎样让孩子安稳地睡着,她需要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她还需要找到可以和孩子亲密独处的最佳方式。以至于要注意孩子房间的温度、营养、睡眠、整洁度等。其实,每一个细节都为她提供了让孩子厌恶或喜欢她、拒绝与她合作或者亲密合作的机会。
作为一个母亲,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所有的方法都是长期总结出来的。从生命的早期开始,母亲就开始进行训练了。从一个女孩子对比她年幼孩子的态度,以及她对孩童及工作的兴趣,我们就可以看到母道的首要步骤。有一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无论子女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所施加的教育都是同样的,并让他们对将来工作的看法产生同样的感觉。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女儿成为一个很好的母亲,我们必须让她认识母道,让她有兴趣为人母,把做母亲作为一种创意性的活动,并且,在之后的经历中,不会对她所要扮演的角色感到沮丧。
然而,糟糕的是,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常常忽视母道的作用。倘若我们是重男轻女的,而女性的角色一直处于劣势的话,女孩就不会对未来的角色感兴趣。任何人都不会满足于附属的地位。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女孩婚后该孕育子女的时候,她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排斥。她们不想生孩子,也不会憧憬孩子的美好未来,更不觉得教育孩子是有意思的、创意性的活动。或许,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却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它。其实,女性对于母道的理解和态度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是,在很多地方,女性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并且被放在从属的位置。孩童时代的男性总是把做家务看成是一种奴役性质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做家务事有损尊严。人们很少认为女性做家务是对家庭的一大贡献,而是将它看作一种苦役。假如一个女人,能够将家务事看成是一种艺术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来丰富周围人的生活,她就可以让家务成为自己的一项拿手工作。相反地,如果我们把家务看作一种卑微的劳动,那么,我们就会对它产生排斥的感觉,更谈不上如何证明以下观点了:男女是平等的,女人应该得到发展自己潜力的机会。潜力是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发掘的,社会感会指引一个人排除各种外界的限制因素。
假如我们歧视女性,家庭的和谐必定会受到不良影响,一个对孩子完全不感兴趣的女人,一定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关怀、了解孩子。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她就不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她与孩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她总是想要证明她的能力,而孩子却成了她证明自己的阻碍。如果我们找到生活中典型的失败母亲案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产生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母亲并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她给孩子的人生起点是不愉快的。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失败的母亲,既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那么,人类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我们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母亲,她们并不是元凶。或许,在她们童年的时候,没有人教育她们如何为人母,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或许她们在婚姻中非常不开心。对于良好的家庭而言,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说,母亲身体不舒服,虽然她想要和孩子相处,却感觉无能为力;如果她的工作非常操劳,在她回家时一定非常劳累;如果一个母亲经济不宽裕,那么,她为孩童所提供的各种物品的质量就不会太高。此外,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我们可以从问题少年的自述中发现他与母亲所存在的问题,然而,表现优良的孩子与母亲之间同样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这里,让我们来巩固一下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儿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会用经验作为参考,虽然特征的发展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比如,对于一个营养不良的儿童,我们必须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判断他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武断地说他一定会犯罪。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女人对自身角色感到不满,那么生活中就会招致很多困难和慌张情绪。关于母道的力量,我们并不陌生。经研究证明:比起其他的各种心理,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是最强烈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种之间(如老鼠和猿),母道的力量比其他力量都强,甚至强于性和饥饿。假如它只能选择一种,它一定会选择母道。这种欲望的出发点是合作,而不是性。一般来说,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子女,她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己可以主宰生死。在每位母亲身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一种相似的感觉:她们都认为子女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件作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母亲认为自己就是创造生命的上帝。其实,追求母道就是追求一种优越感,就像对神的地位的追求。这个例子清晰地体现了这样的道理:为了人类利益着想,我们会想方设法在社会感的指引下,将优越感目标运用到与人合作的过程中。
母亲可以强迫子女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她或许想要完全控制并让孩子依赖她,无法离开她。请看下面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农妇,当儿子50岁时,却依旧和她共处一室,并一起患有急性肺炎。母亲在医治后并无大碍,而儿子却因病去世了。当她得知这个噩耗后,说道:“我预感到他是长不大的。”她从没有想过让他离开自己,她想要对他的一生负责。然而,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作为母亲,她并没有成功地让孩子与其他人产生关联,并与他人进行合作。
母亲不应该强调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因为她和外界的关系是复杂的。无论是从孩子还是父母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过分放大一个问题时,就会忽略其他的问题。就算我们遇到的问题再简单,采取重视的态度也远远好过毫不在意。不光是孩子和丈夫会和母亲发生关系,与她发生关系的还有周围的社会。她必须同时重视这三种联系,并采取冷静的态度。如果太过于关注子女的成长,势必会宠坏子女。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很难独立或者学会与人合作。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对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就会失败。之后,她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多样的,她必须在最开始赢得孩子的信赖,然后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任。
假如母亲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她可能会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对外界产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从母亲那里寻找帮助,并用敌对的态度来对待与她争夺母亲注意力的竞争者。当母亲对其他人显示出关心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他的权益被削弱了。这个孩子会认为母亲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多数心理学家对这样的情况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学派在俄狄浦斯理论中认为,孩子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依恋母亲,并且想要与她建立婚姻关系,同时对父亲产生敌对情绪,甚至想要杀了他。假如我们仔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俄狄浦斯情结的群体是那些希望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孩子。这样的心理与性是没有关联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想要完全控制和支配母亲,并让母亲成为他的奴仆的欲望。只有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并且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找不到合作伙伴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病态的心理。在很少的一些例子中,男孩因为一直跟母亲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面临婚姻和爱情的时候才会错误地把母亲当作对象,这样做的意义是:他不愿意和母亲之外的任何人进行合作。他认为,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臣服于他。所以说,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必认为这是由于遗传而导致的乱伦天性,也不用思索这样的变态行径与性有怎样的关联。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束缚在母亲身边,当他进入一个没有母亲的情境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麻烦。比如,当他到公园或者学校与其他孩子玩耍时,与母亲建立联系依然是他的首要目标。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下,他都想和母亲在一起,他渴望母亲永远在他的身边关心他。他希望利用一切方法博取母亲的喜爱,他会永远展现出弱势的一面,向母亲撒娇、博取母亲的同情。或许,他会很轻易地流泪或生病,用来证明他很脆弱,是需要照顾的。此外,他可能经常生气,用顶撞母亲的方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有很多问题少年都曾经被宠溺过,他们不希望被束缚,希望随时获得来自母亲的关心。
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父母和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又是由他们所处的文化的社会结构决定的。一般的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培养处”,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养成了性格,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性格能使他适应他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弗洛姆
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但如果她关心孩子,她的爱就令人可信了。
★弗洛姆
他(孩子)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弗洛姆
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弗洛姆
譬如造成神经病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个男孩有一个十分慈爱,却又很娇惯他的母亲,同时又有一个性格懦弱或者对孩子不感兴趣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小男孩会牢牢地抓住同母亲的联系,发展成为一个十分依赖母亲的人。
★弗洛姆
如果母亲性情冷淡、麻木不仁或者十分专制,孩子就会把对母爱的需要转移到父亲身上,就会变成单一的向父亲方向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只服从于法律、秩序、权威的原则,却没有能力希望或者得到无条件的爱。
★弗洛姆
造成精神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
★弗洛姆
那些对孩子有重要意义的人,一定要对孩子的这些潜力抱有信心。有无这种信心,便造成了教育与控制之间的区别。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其潜力。与教育相反的是控制,控制就是基于对孩子潜力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孩子只能在承认得监护之下,由成人不断向他灌输什么事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而,对机器人才不需要有什么信心,因为它没有生命。
★弗洛姆
从降临人世开始,婴儿就希望与母亲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此为目标的。在最开始的时候,对于他来说,母亲是最重要的,他对她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这样的背景催生了他对合作的向往。婴儿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母亲,除了自己之外,他最感兴趣的就是母亲。母亲像一座桥梁一样,在婴儿和社会生活之间产生连接作用。如果婴儿与母亲(或者与母亲所类似的角色)之间无法建立联系,那么,他就会走向灭亡。
这是一种影响深远且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之后的生活中很难分辨出哪些因素来自于遗传。任何遗传的因素经过母亲的修正和教育,都已经面目全非了。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这里所说的母亲的教养方式,是指她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以及如何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和其他人合作。这是一种灵活的能力,我们需要在不断变换的情景中对孩子进行指引。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竭尽全力地获得他的信赖,并维护他的利益,才是恰当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各种行为来判断他的态度。让自己与孩子产生联系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抱着孩子到处走动,和他进行交流,喂他食物等。如果母亲对孩子不感兴趣,或者能力低下,她的动作就不会轻柔,孩子就会非常反感。假如她不知道怎样为孩子洗澡,孩子就会感觉非常难受,孩子非但不会与她亲密相处,反而会排斥她。她需要学会怎样让孩子安稳地睡着,她需要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她还需要找到可以和孩子亲密独处的最佳方式。以至于要注意孩子房间的温度、营养、睡眠、整洁度等。其实,每一个细节都为她提供了让孩子厌恶或喜欢她、拒绝与她合作或者亲密合作的机会。
作为一个母亲,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所有的方法都是长期总结出来的。从生命的早期开始,母亲就开始进行训练了。从一个女孩子对比她年幼孩子的态度,以及她对孩童及工作的兴趣,我们就可以看到母道的首要步骤。有一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无论子女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所施加的教育都是同样的,并让他们对将来工作的看法产生同样的感觉。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女儿成为一个很好的母亲,我们必须让她认识母道,让她有兴趣为人母,把做母亲作为一种创意性的活动,并且,在之后的经历中,不会对她所要扮演的角色感到沮丧。
然而,糟糕的是,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常常忽视母道的作用。倘若我们是重男轻女的,而女性的角色一直处于劣势的话,女孩就不会对未来的角色感兴趣。任何人都不会满足于附属的地位。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女孩婚后该孕育子女的时候,她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排斥。她们不想生孩子,也不会憧憬孩子的美好未来,更不觉得教育孩子是有意思的、创意性的活动。或许,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却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它。其实,女性对于母道的理解和态度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是,在很多地方,女性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并且被放在从属的位置。孩童时代的男性总是把做家务看成是一种奴役性质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做家务事有损尊严。人们很少认为女性做家务是对家庭的一大贡献,而是将它看作一种苦役。假如一个女人,能够将家务事看成是一种艺术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来丰富周围人的生活,她就可以让家务成为自己的一项拿手工作。相反地,如果我们把家务看作一种卑微的劳动,那么,我们就会对它产生排斥的感觉,更谈不上如何证明以下观点了:男女是平等的,女人应该得到发展自己潜力的机会。潜力是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发掘的,社会感会指引一个人排除各种外界的限制因素。
假如我们歧视女性,家庭的和谐必定会受到不良影响,一个对孩子完全不感兴趣的女人,一定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关怀、了解孩子。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她就不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她与孩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她总是想要证明她的能力,而孩子却成了她证明自己的阻碍。如果我们找到生活中典型的失败母亲案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产生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母亲并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她给孩子的人生起点是不愉快的。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失败的母亲,既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那么,人类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我们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母亲,她们并不是元凶。或许,在她们童年的时候,没有人教育她们如何为人母,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或许她们在婚姻中非常不开心。对于良好的家庭而言,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说,母亲身体不舒服,虽然她想要和孩子相处,却感觉无能为力;如果她的工作非常操劳,在她回家时一定非常劳累;如果一个母亲经济不宽裕,那么,她为孩童所提供的各种物品的质量就不会太高。此外,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我们可以从问题少年的自述中发现他与母亲所存在的问题,然而,表现优良的孩子与母亲之间同样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这里,让我们来巩固一下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儿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会用经验作为参考,虽然特征的发展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比如,对于一个营养不良的儿童,我们必须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判断他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武断地说他一定会犯罪。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女人对自身角色感到不满,那么生活中就会招致很多困难和慌张情绪。关于母道的力量,我们并不陌生。经研究证明:比起其他的各种心理,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是最强烈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种之间(如老鼠和猿),母道的力量比其他力量都强,甚至强于性和饥饿。假如它只能选择一种,它一定会选择母道。这种欲望的出发点是合作,而不是性。一般来说,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子女,她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己可以主宰生死。在每位母亲身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一种相似的感觉:她们都认为子女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件作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母亲认为自己就是创造生命的上帝。其实,追求母道就是追求一种优越感,就像对神的地位的追求。这个例子清晰地体现了这样的道理:为了人类利益着想,我们会想方设法在社会感的指引下,将优越感目标运用到与人合作的过程中。
母亲可以强迫子女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她或许想要完全控制并让孩子依赖她,无法离开她。请看下面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农妇,当儿子50岁时,却依旧和她共处一室,并一起患有急性肺炎。母亲在医治后并无大碍,而儿子却因病去世了。当她得知这个噩耗后,说道:“我预感到他是长不大的。”她从没有想过让他离开自己,她想要对他的一生负责。然而,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作为母亲,她并没有成功地让孩子与其他人产生关联,并与他人进行合作。
母亲不应该强调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因为她和外界的关系是复杂的。无论是从孩子还是父母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过分放大一个问题时,就会忽略其他的问题。就算我们遇到的问题再简单,采取重视的态度也远远好过毫不在意。不光是孩子和丈夫会和母亲发生关系,与她发生关系的还有周围的社会。她必须同时重视这三种联系,并采取冷静的态度。如果太过于关注子女的成长,势必会宠坏子女。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很难独立或者学会与人合作。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对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就会失败。之后,她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多样的,她必须在最开始赢得孩子的信赖,然后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任。
假如母亲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她可能会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对外界产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从母亲那里寻找帮助,并用敌对的态度来对待与她争夺母亲注意力的竞争者。当母亲对其他人显示出关心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他的权益被削弱了。这个孩子会认为母亲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多数心理学家对这样的情况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学派在俄狄浦斯理论中认为,孩子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依恋母亲,并且想要与她建立婚姻关系,同时对父亲产生敌对情绪,甚至想要杀了他。假如我们仔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俄狄浦斯情结的群体是那些希望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孩子。这样的心理与性是没有关联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想要完全控制和支配母亲,并让母亲成为他的奴仆的欲望。只有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并且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找不到合作伙伴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病态的心理。在很少的一些例子中,男孩因为一直跟母亲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面临婚姻和爱情的时候才会错误地把母亲当作对象,这样做的意义是:他不愿意和母亲之外的任何人进行合作。他认为,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臣服于他。所以说,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必认为这是由于遗传而导致的乱伦天性,也不用思索这样的变态行径与性有怎样的关联。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束缚在母亲身边,当他进入一个没有母亲的情境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麻烦。比如,当他到公园或者学校与其他孩子玩耍时,与母亲建立联系依然是他的首要目标。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下,他都想和母亲在一起,他渴望母亲永远在他的身边关心他。他希望利用一切方法博取母亲的喜爱,他会永远展现出弱势的一面,向母亲撒娇、博取母亲的同情。或许,他会很轻易地流泪或生病,用来证明他很脆弱,是需要照顾的。此外,他可能经常生气,用顶撞母亲的方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有很多问题少年都曾经被宠溺过,他们不希望被束缚,希望随时获得来自母亲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