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自卑与超越最新章节!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而这种生活意义往往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它像个人独创的新奇曲目一样存在于个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标就隐藏在其中,而并非清晰地呈现在外面。它们的表现一般比较模糊,我们也只能根据个人的行为来进行推测。对生活模式的探索,就像品读一首小诗。诗中隐藏的意义远远比它表面上所呈现的文字要丰富。我们需要细细品读,推敲它蕴涵的意义。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作品,心理学家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推敲其中的含义。生活的意义是在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5年间确定的。我们就像黑暗中的瞎子,凭借感觉逐渐找出确定的答案,而非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推测中确定下来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去向,是生活奋斗的目标。
没有谁能够清晰而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整个目标。比如,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那只是他所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就算是目标已经清晰具体,获得最终成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医生,这个目标其实包含着很多方面。他不仅想要在病理和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建树,而且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对自身及他人的浓厚兴趣。我们能够观察到,他希望自己怎样去帮助他人,以及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哪些限制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他补偿自卑感的方式,当然,我们能够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为举止中推断出哪些方面让他感觉到自卑。比如说,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医生在童年时期就亲眼见过死亡,而死亡又给予他们极度的不安全感。或许是他们身边的人失去了生命,这使他们将保护他人的生命作为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再比如,一些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我们也清楚,教师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之所以将教师作为职业目标,很可能就是想通过统治比他弱小的人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习惯。而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真心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对待学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之间,不仅在能力和兴趣这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态对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要透过表象去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每个人都可能根据其指定的具体目标而改变达成目标的方法,比如他的职业。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隐藏在整体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无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这个特征总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随意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它会给我们不同的印象一样。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三角形其实并没有变化。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整体目标的内涵不会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各种表现来全面认识它。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这样说:“如果你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那么,只需要做这些或那些事就可以了。”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的身体越是强壮,当他面对阻碍时就越能另辟蹊径,只有那些神经病才认为:“我一定要这样,这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不想轻易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进行具体的描述,然而,在所有的目标中,我们总结出一个共同因素——努力想要成为神。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会竭尽全力地按照这种想法来表现自己,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上帝。很多哲学家也怀有同样的梦想,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希望孩子变得和上帝一样。此外,这个目标还存在于古代宗教训练中:教徒一般都把将自己修炼成神作为最终目标,这样的理想,曾经体现在所谓的“超人”观念中。据说,尼采在发疯以后,曾在写给斯特林堡[10](Strindberg)的信中,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作为自己的署名。一般来说,发疯的人常常赤裸裸地将优越感目标表露在外面,他们会声称自己是中国的皇帝或者是拿破仑[11]。他们希望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敬佩,成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超人,可以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能预知未来,用无线电获取各种信息,聆听他人的所有对话。成为神的目标,也可以有较为合理的表现方式。比如,可以体现在希望得到全世界最高的智慧,或拥有使其他生命变得弱小的力量。不管我们是想保存俗世的生命,还是希望经历很多次轮回,然后返回人间,抑或是我们想在另一个想象的空间里永不腐朽,这些想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变成神的基础上。在宗教范畴内,只有神才能永垂不朽。我们不必在这里讨论这一言论的对与错,它们是一种意义,是对生活的诠释,而我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采用这种意义——成为圣者或是神。就连无神论者也会希望自己能够掌控神,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种优越感目标是极其强烈的。
假如我们将优越感的目标详细化,便不会在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出现偏差。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习惯和特征都是完美无瑕、完全正确的。无论是问题少年,神经病患者,还是罪犯和酗酒者,他们的行为都是恰当的,是获取优越地位的正确途径。他们的病症都是对应目标而出现的,他们不可能否定自己的病症。学校里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的懒在班级里是数一数二的。有一次,老师问他为什么功课会这么糟糕,他理直气壮地说:“假如我一直很懒,您就会一直关注我,那些好学生是得不到您的关心的,他们不调皮,成绩又好,您怎么会去关注他们?”可见,只要他将吸引老师注意作为目标,他便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想让他改掉懒惰的恶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为了他的目的,他必须采取这样的行动。而且,在他眼里,这样的行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要改变,他会因此变得愚蠢。另外,还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家里很乖巧,但是看上去比较笨,在学校,他总是比不过别人,在家里他也显得太过平凡。而大他两岁的哥哥却完全相反,他的哥哥天资聪颖、生性活泼,但是,办事鲁莽,麻烦不断。一天,有人听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弟弟说:“我宁愿愚笨也不想像你一样鲁莽!”假若他之所以显得愚笨是因为想要避免麻烦,那么,他真的非常明智。由于显得愚笨,别人对他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假如他不小心出了错,也会轻易得到他人的原谅。从这一点来看,他并不是真的愚笨,而是在故意装傻。
一直以来,通常意义上的治疗都是指向病症。然而,个体心理学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都是反对这种态度的。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赶不上别人时,只是关注表面的现象,想通过某种方法来提高他的数学成绩,那几乎是在做无用功。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他想要吸引老师的注意力,甚至厌恶学习,试图通过这样的办法迫使学校开除自己。如果我们只是改变了这个现象,他依旧会寻求其他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有点类似于成人的神经病。如果一个人患上了头痛症,而这一症状对于他而言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它们会在恰当的时候发作。他能以头痛为借口,推掉许多的应酬,每次,当他必须面对陌生人或者做出重要选择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头疼。与此同时,他还可以借此来向家人或下属发脾气。那么,他怎么会放弃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呢?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痛苦是可以为他所用,并且能够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一种可以令他恐惧的说法来迫使他放弃这种工具,并且通过物理治疗使他痊愈,使他不能再继续使用这种方法。然而,假若他的目标并没有改变,就算放弃了这种方式,也还会找到另一种途径作为补偿。头疼被治愈了,那他可以患上失眠或者其他的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一直保留,那么,他总能够找出新的病症。某些神经病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摒弃他的病症,并以惊人的速度选择另一种新的病症。他们就好像是神经病病症收藏家,可以随意扩充自己的收藏范围。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病症背后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地为他们提供治疗疾病的书籍,我们不仅要为他们解除困扰,更要找到他们所定的目标和优越感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而这种生活意义往往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它像个人独创的新奇曲目一样存在于个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标就隐藏在其中,而并非清晰地呈现在外面。它们的表现一般比较模糊,我们也只能根据个人的行为来进行推测。对生活模式的探索,就像品读一首小诗。诗中隐藏的意义远远比它表面上所呈现的文字要丰富。我们需要细细品读,推敲它蕴涵的意义。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作品,心理学家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推敲其中的含义。生活的意义是在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5年间确定的。我们就像黑暗中的瞎子,凭借感觉逐渐找出确定的答案,而非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推测中确定下来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去向,是生活奋斗的目标。
没有谁能够清晰而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整个目标。比如,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那只是他所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就算是目标已经清晰具体,获得最终成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医生,这个目标其实包含着很多方面。他不仅想要在病理和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建树,而且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对自身及他人的浓厚兴趣。我们能够观察到,他希望自己怎样去帮助他人,以及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哪些限制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他补偿自卑感的方式,当然,我们能够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为举止中推断出哪些方面让他感觉到自卑。比如说,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医生在童年时期就亲眼见过死亡,而死亡又给予他们极度的不安全感。或许是他们身边的人失去了生命,这使他们将保护他人的生命作为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再比如,一些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我们也清楚,教师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之所以将教师作为职业目标,很可能就是想通过统治比他弱小的人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习惯。而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真心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对待学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之间,不仅在能力和兴趣这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态对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要透过表象去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每个人都可能根据其指定的具体目标而改变达成目标的方法,比如他的职业。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隐藏在整体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无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这个特征总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随意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它会给我们不同的印象一样。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三角形其实并没有变化。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整体目标的内涵不会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各种表现来全面认识它。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这样说:“如果你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那么,只需要做这些或那些事就可以了。”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的身体越是强壮,当他面对阻碍时就越能另辟蹊径,只有那些神经病才认为:“我一定要这样,这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不想轻易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进行具体的描述,然而,在所有的目标中,我们总结出一个共同因素——努力想要成为神。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会竭尽全力地按照这种想法来表现自己,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上帝。很多哲学家也怀有同样的梦想,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希望孩子变得和上帝一样。此外,这个目标还存在于古代宗教训练中:教徒一般都把将自己修炼成神作为最终目标,这样的理想,曾经体现在所谓的“超人”观念中。据说,尼采在发疯以后,曾在写给斯特林堡[10](Strindberg)的信中,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作为自己的署名。一般来说,发疯的人常常赤裸裸地将优越感目标表露在外面,他们会声称自己是中国的皇帝或者是拿破仑[11]。他们希望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敬佩,成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超人,可以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能预知未来,用无线电获取各种信息,聆听他人的所有对话。成为神的目标,也可以有较为合理的表现方式。比如,可以体现在希望得到全世界最高的智慧,或拥有使其他生命变得弱小的力量。不管我们是想保存俗世的生命,还是希望经历很多次轮回,然后返回人间,抑或是我们想在另一个想象的空间里永不腐朽,这些想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变成神的基础上。在宗教范畴内,只有神才能永垂不朽。我们不必在这里讨论这一言论的对与错,它们是一种意义,是对生活的诠释,而我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采用这种意义——成为圣者或是神。就连无神论者也会希望自己能够掌控神,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种优越感目标是极其强烈的。
假如我们将优越感的目标详细化,便不会在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出现偏差。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习惯和特征都是完美无瑕、完全正确的。无论是问题少年,神经病患者,还是罪犯和酗酒者,他们的行为都是恰当的,是获取优越地位的正确途径。他们的病症都是对应目标而出现的,他们不可能否定自己的病症。学校里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的懒在班级里是数一数二的。有一次,老师问他为什么功课会这么糟糕,他理直气壮地说:“假如我一直很懒,您就会一直关注我,那些好学生是得不到您的关心的,他们不调皮,成绩又好,您怎么会去关注他们?”可见,只要他将吸引老师注意作为目标,他便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想让他改掉懒惰的恶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为了他的目的,他必须采取这样的行动。而且,在他眼里,这样的行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要改变,他会因此变得愚蠢。另外,还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家里很乖巧,但是看上去比较笨,在学校,他总是比不过别人,在家里他也显得太过平凡。而大他两岁的哥哥却完全相反,他的哥哥天资聪颖、生性活泼,但是,办事鲁莽,麻烦不断。一天,有人听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弟弟说:“我宁愿愚笨也不想像你一样鲁莽!”假若他之所以显得愚笨是因为想要避免麻烦,那么,他真的非常明智。由于显得愚笨,别人对他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假如他不小心出了错,也会轻易得到他人的原谅。从这一点来看,他并不是真的愚笨,而是在故意装傻。
一直以来,通常意义上的治疗都是指向病症。然而,个体心理学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都是反对这种态度的。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赶不上别人时,只是关注表面的现象,想通过某种方法来提高他的数学成绩,那几乎是在做无用功。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他想要吸引老师的注意力,甚至厌恶学习,试图通过这样的办法迫使学校开除自己。如果我们只是改变了这个现象,他依旧会寻求其他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有点类似于成人的神经病。如果一个人患上了头痛症,而这一症状对于他而言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它们会在恰当的时候发作。他能以头痛为借口,推掉许多的应酬,每次,当他必须面对陌生人或者做出重要选择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头疼。与此同时,他还可以借此来向家人或下属发脾气。那么,他怎么会放弃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呢?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痛苦是可以为他所用,并且能够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一种可以令他恐惧的说法来迫使他放弃这种工具,并且通过物理治疗使他痊愈,使他不能再继续使用这种方法。然而,假若他的目标并没有改变,就算放弃了这种方式,也还会找到另一种途径作为补偿。头疼被治愈了,那他可以患上失眠或者其他的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一直保留,那么,他总能够找出新的病症。某些神经病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摒弃他的病症,并以惊人的速度选择另一种新的病症。他们就好像是神经病病症收藏家,可以随意扩充自己的收藏范围。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病症背后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地为他们提供治疗疾病的书籍,我们不仅要为他们解除困扰,更要找到他们所定的目标和优越感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