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陈子龙,说王士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崇祯十七年秋最新章节!
王彦失魂落魄的从潞王府走出来,连脚下的台阶也没注意到,居然一脚踩空,幸得迎上来的戴之藩一把扶住,才不至于摔倒于地。
“侯爷!”亲卫们看见刚才惊险的一幕,连忙围上来,急声问候。
王彦却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没发生一般,未理会众人,神情恍惚的向驻地方向走去。
戴之藩等人,见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背影满是寂落,心里不由得一惊,但却又不敢询问,只得默默跟在王彦身后,跟着他明显失落的身影,一路回到营地。
等回到营房,王彦又只是默默的呆坐在座位上不语。
一直以来,王彦都是麾下人马的主心骨,曾给绝望中的扬州军民带来希望,众人却从未见他今日如此失落的一面。
这时戴之藩见此,心理便担心起来,但他只是个武夫,一时间却不知王彦为何如此,亦不知该如何应对,随唤来几名士卒,让他们赶紧去把陈子龙等人请过来。
就在王彦失神之时,在马士英的主持下,张秉贞乘坐着悬挂“奉使清朝”旗帜的大船,全权代表潞藩,代表杭州新立的朝廷,赶往南京去同北返的多铎商议议和事宜。
马士英等人,将多铎北返之功,归功于自身,于杭州城内大肆散步和平消息,并令骑四出,传谕江南各府莫要与北兵冲突,以免影响和谈。
在张秉贞出发后不久,朝廷欲同清庭议和之事,便传遍杭州,城内的左懋第、黄道周等大臣忽闻消息,都已为是百姓误传,乃谓左右曰:“吾朝廷大员,六部尚书,岂有求和而吾不知耶?”
议和之事,在主战大臣,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被马阮一党坐实,等到众人反应过来,却已经无法改变,顿时让人痛心疾首。
陈子龙被戴之藩,叫人请来营中,看王彦神情恍惚的座在那里,知是因为议和之事,使得王彦心灰意冷,随开口道:“事已至此,士衡何苦如此?”
王彦闻声,游离的目光,慢慢看向陈子龙,才有些迟缓的反应过来,开口说道:“是大尊先生来了。”
陈子龙和王彦交情颇深,见他到来,王彦不得不将自身从无比失落的状态中拉扯出来,让陈子龙座下交谈。
陈子龙知他根本没有听清他的话语,随开口道:“既然和谈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士衡如此又有何用?”
“大樽先生有所不知,吾所忧者,正是和谈以成定局,且朝廷与民间皆以此为真。”王彦勉强提前精神,无奈的叹道:“如今朝廷正是虚弱之时,北虏没有议和的道理,吾担心北虏并非真心议和,实为麻痹吾君臣也!”
陈子龙闻言,不禁微微皱眉,当下说道:“士衡担心不无道理,关外蛮夷自古便毫无信义可言,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士衡更须振作起来,防备虏兵反复。”
“吾亦知此理,只是吾累感力不从心,即便吾一部强,于局势亦无改变也!”大明朝到如今已是千疮百孔,但内部却依然人心不齐,王彦深感无奈。
“马辅主政以来,一味对北示和,南京失陷,陛下被掳,他依然不吸取教训,仍然坚持议和,确实令仁人志士无比气馁!”陈子龙亦是一叹,但随即却语气一转道:“然而正是因为时局艰难,才更须吾等大臣努力应对啊!士衡忘记当初于南京时,对吾之言呼?家国危亡,岂可坐视呼?”
当初于南京,陈子龙为兵科给事中,连上三十余本奏章,请奏朝廷防备北虏,锐意进取山东河南之地,却因为朝堂上马士英、史可法等大臣皆主和,而了无音讯。
陈子龙心灰意冷之际,随辞官归隐,正是在秦淮河畔偶遇王彦,在经历一番交谈后,陈子龙被王彦所感,才有了他于京中奔走,同左懋第联络大臣上书,后来又于家乡松江起兵援扬等事。
正是因为有这份经历在,陈子龙虽于王彦年龄相差甚远,却早已引为知己一般的存在。
这时王彦听陈子龙的真挚之语,心中亦有所感,慢慢寻回自己的初心,不禁起身向陈子龙长揖一拜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大樽先生之言,使彦深有所感,当受彦一拜!”
陈子龙闻王彦之语,眼前一亮,连忙起身扶住王彦之手,激动道:“士衡做得好诗,家国危亡,吾等士大夫,责无旁贷,今士衡能寻回本心,吾心甚慰矣!”
两人一番交谈,总算让王彦重新振作起来。
不多时,左懋第、夏允彝等人又至,皆气愤不已,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朝廷秩序使然,他们虽对议和之事不满,存在非议,但却又无法改变朝廷决策,最后只得如王彦般,接受事实。
对于今后之事,诸人便在王彦营中商量,定下策略,皆认为防止北虏使诈,乃是第一要务。
王彦当下便招戴之藩进来,令其派遣斥候监视北返的多铎之军,并派遣细作进入南京,打探消息。
其次诸人以为朝廷当务之急,因以恢复实力为先,而自古名不正则言不顺,杭州朝廷要恢复对大明的统治,首先就要解决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问题。
在弘光朝廷土崩瓦解,皇帝被掳走后,潞藩已经成为皇位继承问题上争议最少之人,按大明轮序之法,理应由他称帝。
当下众人又决议请奏监国,尽快登极,恢复朝廷对地方的统治,获取赋税,并编练新军,以应对将来的变局。
王彦等人,接受和谈事实,并于次日上奏潞藩,请即位于帝,使群臣百官有所瞻依。
习惯于党争的马士英,原本已经准备应对主战大臣的反扑,却不想王彦等人没有在议和上再做纠缠,反而谏言巩固朝廷根基。
马士英同东林争斗一年有余,早已习惯党争,所以王彦入浙后,他便本能的视其为朝堂上的对手,却没想到王彦跟本不同他争斗。
王彦的举动,让马士英在心里暗赞一声:“国士无双!”但他却并没有手下留情之意,反而借机将陈子龙、夏允彝等人派出杭州,前往千秋岭、独松关,四安镇等处,募兵守卫。
(感谢唐豆豆123的打赏,感谢起点书友,感谢创世书友,QQ书友。)
王彦失魂落魄的从潞王府走出来,连脚下的台阶也没注意到,居然一脚踩空,幸得迎上来的戴之藩一把扶住,才不至于摔倒于地。
“侯爷!”亲卫们看见刚才惊险的一幕,连忙围上来,急声问候。
王彦却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没发生一般,未理会众人,神情恍惚的向驻地方向走去。
戴之藩等人,见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背影满是寂落,心里不由得一惊,但却又不敢询问,只得默默跟在王彦身后,跟着他明显失落的身影,一路回到营地。
等回到营房,王彦又只是默默的呆坐在座位上不语。
一直以来,王彦都是麾下人马的主心骨,曾给绝望中的扬州军民带来希望,众人却从未见他今日如此失落的一面。
这时戴之藩见此,心理便担心起来,但他只是个武夫,一时间却不知王彦为何如此,亦不知该如何应对,随唤来几名士卒,让他们赶紧去把陈子龙等人请过来。
就在王彦失神之时,在马士英的主持下,张秉贞乘坐着悬挂“奉使清朝”旗帜的大船,全权代表潞藩,代表杭州新立的朝廷,赶往南京去同北返的多铎商议议和事宜。
马士英等人,将多铎北返之功,归功于自身,于杭州城内大肆散步和平消息,并令骑四出,传谕江南各府莫要与北兵冲突,以免影响和谈。
在张秉贞出发后不久,朝廷欲同清庭议和之事,便传遍杭州,城内的左懋第、黄道周等大臣忽闻消息,都已为是百姓误传,乃谓左右曰:“吾朝廷大员,六部尚书,岂有求和而吾不知耶?”
议和之事,在主战大臣,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被马阮一党坐实,等到众人反应过来,却已经无法改变,顿时让人痛心疾首。
陈子龙被戴之藩,叫人请来营中,看王彦神情恍惚的座在那里,知是因为议和之事,使得王彦心灰意冷,随开口道:“事已至此,士衡何苦如此?”
王彦闻声,游离的目光,慢慢看向陈子龙,才有些迟缓的反应过来,开口说道:“是大尊先生来了。”
陈子龙和王彦交情颇深,见他到来,王彦不得不将自身从无比失落的状态中拉扯出来,让陈子龙座下交谈。
陈子龙知他根本没有听清他的话语,随开口道:“既然和谈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士衡如此又有何用?”
“大樽先生有所不知,吾所忧者,正是和谈以成定局,且朝廷与民间皆以此为真。”王彦勉强提前精神,无奈的叹道:“如今朝廷正是虚弱之时,北虏没有议和的道理,吾担心北虏并非真心议和,实为麻痹吾君臣也!”
陈子龙闻言,不禁微微皱眉,当下说道:“士衡担心不无道理,关外蛮夷自古便毫无信义可言,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士衡更须振作起来,防备虏兵反复。”
“吾亦知此理,只是吾累感力不从心,即便吾一部强,于局势亦无改变也!”大明朝到如今已是千疮百孔,但内部却依然人心不齐,王彦深感无奈。
“马辅主政以来,一味对北示和,南京失陷,陛下被掳,他依然不吸取教训,仍然坚持议和,确实令仁人志士无比气馁!”陈子龙亦是一叹,但随即却语气一转道:“然而正是因为时局艰难,才更须吾等大臣努力应对啊!士衡忘记当初于南京时,对吾之言呼?家国危亡,岂可坐视呼?”
当初于南京,陈子龙为兵科给事中,连上三十余本奏章,请奏朝廷防备北虏,锐意进取山东河南之地,却因为朝堂上马士英、史可法等大臣皆主和,而了无音讯。
陈子龙心灰意冷之际,随辞官归隐,正是在秦淮河畔偶遇王彦,在经历一番交谈后,陈子龙被王彦所感,才有了他于京中奔走,同左懋第联络大臣上书,后来又于家乡松江起兵援扬等事。
正是因为有这份经历在,陈子龙虽于王彦年龄相差甚远,却早已引为知己一般的存在。
这时王彦听陈子龙的真挚之语,心中亦有所感,慢慢寻回自己的初心,不禁起身向陈子龙长揖一拜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大樽先生之言,使彦深有所感,当受彦一拜!”
陈子龙闻王彦之语,眼前一亮,连忙起身扶住王彦之手,激动道:“士衡做得好诗,家国危亡,吾等士大夫,责无旁贷,今士衡能寻回本心,吾心甚慰矣!”
两人一番交谈,总算让王彦重新振作起来。
不多时,左懋第、夏允彝等人又至,皆气愤不已,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朝廷秩序使然,他们虽对议和之事不满,存在非议,但却又无法改变朝廷决策,最后只得如王彦般,接受事实。
对于今后之事,诸人便在王彦营中商量,定下策略,皆认为防止北虏使诈,乃是第一要务。
王彦当下便招戴之藩进来,令其派遣斥候监视北返的多铎之军,并派遣细作进入南京,打探消息。
其次诸人以为朝廷当务之急,因以恢复实力为先,而自古名不正则言不顺,杭州朝廷要恢复对大明的统治,首先就要解决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问题。
在弘光朝廷土崩瓦解,皇帝被掳走后,潞藩已经成为皇位继承问题上争议最少之人,按大明轮序之法,理应由他称帝。
当下众人又决议请奏监国,尽快登极,恢复朝廷对地方的统治,获取赋税,并编练新军,以应对将来的变局。
王彦等人,接受和谈事实,并于次日上奏潞藩,请即位于帝,使群臣百官有所瞻依。
习惯于党争的马士英,原本已经准备应对主战大臣的反扑,却不想王彦等人没有在议和上再做纠缠,反而谏言巩固朝廷根基。
马士英同东林争斗一年有余,早已习惯党争,所以王彦入浙后,他便本能的视其为朝堂上的对手,却没想到王彦跟本不同他争斗。
王彦的举动,让马士英在心里暗赞一声:“国士无双!”但他却并没有手下留情之意,反而借机将陈子龙、夏允彝等人派出杭州,前往千秋岭、独松关,四安镇等处,募兵守卫。
(感谢唐豆豆123的打赏,感谢起点书友,感谢创世书友,QQ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