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风云变,天下时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崇祯十七年秋最新章节!
王威同王彦分开后,便催着忠义营的四千步军往扬州赶,但是因为携带炮队和辎重,加上连日阴雨,所以行进的十分缓慢。
王威一路冒雨拖泥,奔至镇江时,却已经是五月一日,扬州城内王彦已经坚守了六天。
在王威到达之际,刘良佐部也赶至扬州城外。
刘良佐是山西大同左卫人,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农民军作战,升为总兵官,北都覆亡时,他驻军河南正阳附近,便不曾勤王。
甲申之变后,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了防备顺军攻打江淮,招刘良佐率部入卫南直隶,他便一路烧杀抢掠,进入江淮地带。
刘良佐兵至临淮时,百姓闻他军纪极差,沿途都被他麾下兵马淫劫,不敢让他入城。
刘良佐见百姓固守城池,顿时大怒,发兵攻之,却久攻不下,马士英连忙出面调停,让他移住寿县一带。
福潞之争时,刘良佐觉得拥福有利可图,得封广昌伯,划分驻地后,便一直以武力要挟朝廷,要钱要粮。
左部东下时,他也未尽全力,虽然刘良佐名义上是大明之臣,本质却是一投机军阀,根本没有什么忠义之心。
刘良佐降清并非偶然,除了他本是投机之人,趋利避害之外,他的弟弟刘良臣也起来很大作用。
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役时,刘良臣是祖大寿麾下的游击将军,战败后,就投降了清廷。
清军南下,兵围扬州,刘良佐觉得大明大势已去,适逢清庭派遣其弟刘良臣前来说降,许以抬旗封爵之利。
刘良佐本就欲另寻出路,逃离大明这艘破船,双方顿时一拍即合,他出了池州不过几日,就写下降表,投了多铎。
刘良佐一镇除了从池州带出四万兵马外,其江北驻地寿州一带还有兵近六万,合计十万人马,全部归了清庭。
王威兵至镇江,刘良佐也带着四万人马赶至扬州,听候新主子多铎的调遣。
扬州久攻不下,多铎担心南岸明军过江支援,正焦急之际,刘良佐就领兵到来,让他平添四万战兵,使得多铎心中大喜。
刘良佐的四万人马被布置于江北沿岸,而镇江城中的大明援军,却仅仅只有王威带来的四千忠义营步军,守为南岸还嫌不足,哪里还有能渡江支援。
自郑鸿逵上报朝廷请发援兵以来,镇江城内除了王威部外,便在无一兵支援,反观扬州城外的清军实力却在不断增强。
自多铎上奏多尔衮,请发山东援兵,南下攻扬之后,清庭便全速运转起来。
五月二日,多尔衮令山东的固山额真准塔统领偏师由山东南下,收李成栋等高部将领。
四镇之一的东平候刘泽清,在听闻清兵直逼淮阳,也没有抵抗之心,匆匆将淮阳十四州县的土地、百姓、兵马、钱粮交给麾下总兵柏永馥,本人却同山东总督王永吉,总漕都御史田仰等一批文武乘船逃往海上。
王彦被困于扬州,消息闭塞,不知大明面临的局势,并没有因为他占据扬州,而改变多少,依然的风雨飘摇,依然的危如累卵。
这时他正在西城上,看着炮队,同西城高坡上的清军炮阵,进行炮战。
清军火炮,摆放在西城外的高坡上,可以俯视城内,指哪打哪,对于西城守军十分不利,特别是西北缺口,至今尚未修复,每天拉锯都会战死成百上千的守军,比其他方向战死的明军总数还要多,对守城极为不利。
王彦要改变不利的局势,要么打下西城外的高地,要么用城上火炮压制清军炮阵,但多铎深知高坡的重要性,早就派遣重兵守卫,加之城内明军多是新卒,拒城而守尚可,出城浪战却打不过清军,他无机可乘,便只能依靠城上火炮,同清军对轰。
王彦并不精通炮战,因此之前一直被清军火炮压着打,幸得何刚向他推荐,兵部司务陈于阶,才慢慢扭转劣势,勉强和清军战个平手。
王彦见陈于阶指挥炮队得心应手,强他百倍,心里自然高兴,一番了解,才知陈于阶乃是大明已故重臣余光启的外甥。
徐光启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又是有名的科学家,精通西学,擅长铸炮和火器,陈于阶自小便受其影响。
他知识广博,通晓天文,熟知西方使用枪炮的秘密,精于城防,曾为朝廷立过大功,被朝廷封为钦天监博士。
烈皇帝殉国后,弘光帝继位,他流落南方,被史可法招到扬州,以兵部司务之职,负责训练士兵使用火枪、火炮。
清军围困扬州时,他正好被困城中,为忠义营官兵所救。
火器是守城的利器,王彦能得到陈于阶这样的人才,自然要加以重用,随命之为炮队指挥。
扬州城内外炮声不绝,上演着关系大明生死存亡的大战,在湖北、江西一带,另一场关系大顺生死的大战,也进入了尾声。
三月间,左良玉借口接到烈皇帝“太子”密诏,扯起造反大旗,全军乘船东下,放火焚毁武昌。
李自成带领大军进驻已成一片赤地的武昌城,不久后阿济格部清军追踪而至,兵围武昌。
李自成命刘宗敏、田见秀领五千人马出战,被清军击败,他顿时惊恐万分,不敢再同清军交战,随放弃武昌继续东下。
这时的大顺军,处境已经十分艰难,荆襄四府轻易落入清军之手,不仅没有阻滞清军,反而后勤补给之地尽失。
大顺军及要保护随军家眷,又要防备清军,还要想法为十多万大军随地筹粮,指挥顿时混乱。
大顺军上犯荆、岳,下走蕲、黄,四处筹粮,一片混乱,已经没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方向,原本制定的水陆并进,直下南京之策,也因此而耽搁,更加不能甩掉身后的清兵。
四月上旬,大顺军在阳新富池口,再次被阿济格追上,毫无防备之下,大营被清军冲破,损失惨重。
王威同王彦分开后,便催着忠义营的四千步军往扬州赶,但是因为携带炮队和辎重,加上连日阴雨,所以行进的十分缓慢。
王威一路冒雨拖泥,奔至镇江时,却已经是五月一日,扬州城内王彦已经坚守了六天。
在王威到达之际,刘良佐部也赶至扬州城外。
刘良佐是山西大同左卫人,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农民军作战,升为总兵官,北都覆亡时,他驻军河南正阳附近,便不曾勤王。
甲申之变后,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了防备顺军攻打江淮,招刘良佐率部入卫南直隶,他便一路烧杀抢掠,进入江淮地带。
刘良佐兵至临淮时,百姓闻他军纪极差,沿途都被他麾下兵马淫劫,不敢让他入城。
刘良佐见百姓固守城池,顿时大怒,发兵攻之,却久攻不下,马士英连忙出面调停,让他移住寿县一带。
福潞之争时,刘良佐觉得拥福有利可图,得封广昌伯,划分驻地后,便一直以武力要挟朝廷,要钱要粮。
左部东下时,他也未尽全力,虽然刘良佐名义上是大明之臣,本质却是一投机军阀,根本没有什么忠义之心。
刘良佐降清并非偶然,除了他本是投机之人,趋利避害之外,他的弟弟刘良臣也起来很大作用。
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役时,刘良臣是祖大寿麾下的游击将军,战败后,就投降了清廷。
清军南下,兵围扬州,刘良佐觉得大明大势已去,适逢清庭派遣其弟刘良臣前来说降,许以抬旗封爵之利。
刘良佐本就欲另寻出路,逃离大明这艘破船,双方顿时一拍即合,他出了池州不过几日,就写下降表,投了多铎。
刘良佐一镇除了从池州带出四万兵马外,其江北驻地寿州一带还有兵近六万,合计十万人马,全部归了清庭。
王威兵至镇江,刘良佐也带着四万人马赶至扬州,听候新主子多铎的调遣。
扬州久攻不下,多铎担心南岸明军过江支援,正焦急之际,刘良佐就领兵到来,让他平添四万战兵,使得多铎心中大喜。
刘良佐的四万人马被布置于江北沿岸,而镇江城中的大明援军,却仅仅只有王威带来的四千忠义营步军,守为南岸还嫌不足,哪里还有能渡江支援。
自郑鸿逵上报朝廷请发援兵以来,镇江城内除了王威部外,便在无一兵支援,反观扬州城外的清军实力却在不断增强。
自多铎上奏多尔衮,请发山东援兵,南下攻扬之后,清庭便全速运转起来。
五月二日,多尔衮令山东的固山额真准塔统领偏师由山东南下,收李成栋等高部将领。
四镇之一的东平候刘泽清,在听闻清兵直逼淮阳,也没有抵抗之心,匆匆将淮阳十四州县的土地、百姓、兵马、钱粮交给麾下总兵柏永馥,本人却同山东总督王永吉,总漕都御史田仰等一批文武乘船逃往海上。
王彦被困于扬州,消息闭塞,不知大明面临的局势,并没有因为他占据扬州,而改变多少,依然的风雨飘摇,依然的危如累卵。
这时他正在西城上,看着炮队,同西城高坡上的清军炮阵,进行炮战。
清军火炮,摆放在西城外的高坡上,可以俯视城内,指哪打哪,对于西城守军十分不利,特别是西北缺口,至今尚未修复,每天拉锯都会战死成百上千的守军,比其他方向战死的明军总数还要多,对守城极为不利。
王彦要改变不利的局势,要么打下西城外的高地,要么用城上火炮压制清军炮阵,但多铎深知高坡的重要性,早就派遣重兵守卫,加之城内明军多是新卒,拒城而守尚可,出城浪战却打不过清军,他无机可乘,便只能依靠城上火炮,同清军对轰。
王彦并不精通炮战,因此之前一直被清军火炮压着打,幸得何刚向他推荐,兵部司务陈于阶,才慢慢扭转劣势,勉强和清军战个平手。
王彦见陈于阶指挥炮队得心应手,强他百倍,心里自然高兴,一番了解,才知陈于阶乃是大明已故重臣余光启的外甥。
徐光启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又是有名的科学家,精通西学,擅长铸炮和火器,陈于阶自小便受其影响。
他知识广博,通晓天文,熟知西方使用枪炮的秘密,精于城防,曾为朝廷立过大功,被朝廷封为钦天监博士。
烈皇帝殉国后,弘光帝继位,他流落南方,被史可法招到扬州,以兵部司务之职,负责训练士兵使用火枪、火炮。
清军围困扬州时,他正好被困城中,为忠义营官兵所救。
火器是守城的利器,王彦能得到陈于阶这样的人才,自然要加以重用,随命之为炮队指挥。
扬州城内外炮声不绝,上演着关系大明生死存亡的大战,在湖北、江西一带,另一场关系大顺生死的大战,也进入了尾声。
三月间,左良玉借口接到烈皇帝“太子”密诏,扯起造反大旗,全军乘船东下,放火焚毁武昌。
李自成带领大军进驻已成一片赤地的武昌城,不久后阿济格部清军追踪而至,兵围武昌。
李自成命刘宗敏、田见秀领五千人马出战,被清军击败,他顿时惊恐万分,不敢再同清军交战,随放弃武昌继续东下。
这时的大顺军,处境已经十分艰难,荆襄四府轻易落入清军之手,不仅没有阻滞清军,反而后勤补给之地尽失。
大顺军及要保护随军家眷,又要防备清军,还要想法为十多万大军随地筹粮,指挥顿时混乱。
大顺军上犯荆、岳,下走蕲、黄,四处筹粮,一片混乱,已经没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方向,原本制定的水陆并进,直下南京之策,也因此而耽搁,更加不能甩掉身后的清兵。
四月上旬,大顺军在阳新富池口,再次被阿济格追上,毫无防备之下,大营被清军冲破,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