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来信
推荐阅读:
2K小说网 www.2kxs.cc,最快更新生娃是国之大事最新章节!
晏回确实忙得厉害。这回去边关, 他从京城带走的兵士不多, 只有万人, 若是从京城出兵,步兵反倒会拖慢行军速度,再说京城的兵是富贵兵,没上过战场, 平时剿个匪寇还成, 拉到战场上就是去送命的。
古北关东西共四道关隘, 驻守兵士统共六十多万,此番便打算从这几城调兵。粮草却是要从江南直运边关, 用的是春种夏末收的早稻。原本晏回算着粮草该在六月底就到了, 谁知江南连着一月大雨,耽搁了不少功夫。这么算算,等将士到了边关还得等半月才能送来粮。
带的粮草倒是足够,不怕等这半月, 却怕粮草运来的时候已经长了霉。晏回索性让督运官等雨停了再上路, 先拿北边几城的粮食周转, 这几日就是在忙这个。
一到行宫落脚,他总不忘给宛宛写信。
“六月廿七,接连两日暴雨,不能上路, 滞留行宫。上回你说朕给你的信太短, 这会儿得了空闲, 给你写长点罢。”
就这么三行字, 感觉跟没说完似的,唐宛宛翻到背面瞅了瞅,空白的;又拆开信封瞧了瞧,里头再没第二张纸了。唐宛宛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陛下还说要写长点呢,统共四十二个字!
她把这四十二个字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十分懂事地想:陛下忙陛下忙,忙里偷闲写封信,短点就短点吧,自己可不能敷衍,提笔开始写回信。
写着写着,一旁的馒头喊了一声娘,唐宛宛应了一声,转头瞧见他坐在地上,手里抓着一只大毛笔揪上头的毛,好好一支笔被玩得不成样子了。唐宛宛心中一动便叫红素研磨,随后握着馒头的手,一笔一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小男孩,又握着女儿的手,在旁边画了个小姑娘。
他俩不安分,唐宛宛握着手画出来的也不过勉强瞧出个人形。她开始照着镜子画自己,螓首蛾眉明眸善睐,还颇有心机地把额头上爆起的一颗痘去掉了,画得比真人还要美两分。
唐宛宛左瞧右瞧十分满意,把这张画也附在信里了。
“七月初六,朕已至平城,恰逢小股匈奴兵侵扰乌桓牧民,小捷,勿念。”
“七月十一,今日拿着沙盘推演军情之时,略一走思,沙盘上有山有水,有兵有将,阡陌纵横,甚有意思,回京后做一个给你玩玩。”
唐宛宛笑眯眯回他:“陛下不认真,看着沙盘都能走神。”
从边关送回的信都是只言片语,唐宛宛的回信却从不敷衍,严格遵循着陛下的要求,三日一封,不少于千字,有真情实感,还从不拿诗词充数。
“七月十五中元节,朕去城郊祭冢,亡者四百余,无坟无碑,不过是乱葬岗中洒三杯清酒。”
凄凉萧瑟之意仿佛要透纸而出,唐宛宛面上有些沉重,犹豫了好久也不知这封回信该怎么写,她想写“打仗时伤亡是必不可少的,陛下别难过”,也想写“陛下带那么多兵,伤亡四百,陛下已经很厉害了”,又想写“我只要陛下全须全尾地回来就够了”。
反反复复写了好几遍,写着写着,唐宛宛抹了一把眼睛,觉得自己真是自私极了,陛下心系天下,她只心系他一人,只牵挂他一人的安危。只要陛下安然无恙,她便觉庆幸。
这封信不知怎么回,唐宛宛索性没有回,开始讲自己身边的趣事。
“七月廿三,朕今夜……咳,甚想你。”
唐宛宛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是晚上,躺在床上看着这行字吃吃笑了,爬起身来写道:“陛下是不是偷偷摸摸做坏事了?六月中旬走的,陛下居然一直忍到了现在,可见平时欺负我的时候说什么‘忍不了’都是骗人的……哈哈哈憋着伤身,陛下自己想办法吧。”
写好以后拿火漆蜡封了口,唐宛宛躺上床准备睡了,刚合眼又想到了一事,光着脚拆开了信封,在信的末尾补了一句,“不能睡别的姑娘!”
“八月初一,边关开始冷了,朕麾下几个将军都穿上了棉衣,说是他们夫人亲手做的。朕心有艳羡,可惜宛宛手笨,拿不得针线。”
手笨二字太扎眼了,唐宛宛不满地回他:“谁说我手笨了?陛下的荷包还都是我亲手缝的呢!不就是件棉衣么,我给陛下做好送过去。”
次日唐宛宛唤人去请针工局的掌印。掌印嬷嬷匆匆赶来了,还当是皇后娘娘缺衣裳了,谁知娘娘却是要她教怎么做衣裳,生生把掌印吓了一跳。
跟这掌印学了好几日,唐宛宛彻底颓了,给陛下回了一封信:“我做了两双棉手套,还有两双绒袜,随信寄去了,陛下收到没有?你家媳妇就是手笨,棉衣什么的还是不要奢望了。”
“八月十四,大捷,匈奴退出百余里。回营之后,朕见边城千百民妇聚在营门口,给家人送衣食。可惜你给带着的月饼已经坏了,朕也没心思吃别人做的,甚想你。”
这封信唐宛宛看着直掉眼泪。边城的民妇都去给相公送吃食了,陛下却连月饼都没吃上。别人亲亲热热中秋团圆呢,她与陛下却隔着千山万水,只能从信里的只言片语中得些安慰。
从八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一封封捷报往京中传,还都是大捷,匈奴与靺鞨节节溃败,朝中一片欢欣。
可随着天越来越冷,陛下的回信从三五日一封变成了七日一封,又变成半月一封。整个九月唐宛宛只收到一回信,是三封一起来的,不知是陛下写好了没空寄,亦或是军驿的哪一环出了疏漏。
唐宛宛收不着信就焦虑,脸上几乎瞧不见笑模样了,有时吃饭吃一半就开始掉眼泪,一闲下来神思就不知道飘到了哪儿去,手头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行。只有在陪孩子的时候,她才能勉强笑得出来。
以前她在宫里呆着老觉得闷,直到这时唐宛宛才恍然发现,以前觉得闷是因为她没把宫里当成家,这会儿当成家了哪里还会闷?连关婕妤好心进宫来陪她打叶子牌,唐宛宛都成了敷衍,就想安安静静地在宫里等着陛下回来。
唐玉儿时常带着三个孩子进宫来,这回她脸上扑了粉也掩饰不住气色差。唐宛宛瞧得心惊,“姐姐这是怎么了?”
唐玉儿紧紧了怀里的手炉,望着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轻声说:“你姐夫半个多月没来过信了,这些日子我总是睡不好,夜里梦到他在跟我说话,说的什么却一句也听不清。”
跟自己的情形还挺像,唐宛宛心中不好的预感蹭蹭往上蹿,忙按了按心口压下去这阵心慌,不敢在面上带出来,还笑着安慰她:“姐姐就是自己吓自己,陛下走的时候跟我说三五个月就回来了,六月中旬走的,没准这个月底就回来了呢。”
唐玉儿避过身沾了沾眼角,“说是三五个月能回来,三个月是肯定不成的,光走个来回就得一个半月,打仗一个半月怎么能够?你姐夫跟我说约莫得五个月,到了十一月份底,北边就冷得呆不住了,咱们将士也得回来过年。”
话落她又叹了一声:“我这半月天天求神拜佛的,以前从不信这个,临时抱抱佛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肯定是有用的。”唐宛宛掰着指头数,“陛下走的时候,什么平安符、平安扣、护心锁、如意结、玉观音、祥云翡翠、无事牌……我就给他带了一大包呢。”
听着她数了一连串,唐玉儿笑得合不拢嘴,“怎么信这么多,跟玩似的。”
唐宛宛还振振有词:“世上那么多人都拜佛,万一佛祖没听到呢?我给陛下带那么多保平安的,总有一个会管用的。”
*
十月初二,天色灰蒙蒙的,京城下了第一场雪。
也就是这日,竟有三百将士从边关回来了,带回来的不是捷报,而是一口棺材。
这是刘老将军的尸身,虽天气寒冷,可回来时尸身也已发了腐,几乎瞧不出人形。护棺回来的年轻将军跪在朝堂之上,满脸愧色,“匈奴绝地反击,刘老将军带兵深入,却不幸落马,被乱马踩踏至死。”
唐宛宛看着那口棺材,整个人都在哆嗦:“陛下呢?陛下怎样了?”
那年轻将军沉声道:“末将离开时,匈奴已攻城三日,平城已有城破之兆。陛下不肯弃城,亲自带兵上战场了。”
唐宛宛眼前黑了一瞬,仿佛被人当面抡了一锤,一时竟觉天旋地转的,站都站不稳了。身边有人扶着她慢慢坐下,唐宛宛怔怔坐了好一会儿才喘匀了气,听到红素劝她:“娘娘别焦虑,陛下有真龙之气护身,肯定不会有事的。”
几个丫鬟都在劝,翻来覆去却不过这么几句话,这安慰轻飘飘的,解不了唐宛宛心中惶恐,反倒越听越烦乱。
去刘家报丧的时候,唐宛宛也跟着出宫了。瞧见这口棺材,刘家大夫人抱着棺材痛哭失声,当场就厥过去了,已经年逾古稀的老夫人只得强忍悲痛,让家丁去置办灵堂。
“刘德少将军呢?”“刘棣将军呢?”刘家几位少夫人满目惊惶地问询自己的相公。唯独唐玉儿双眼瞠得大大的,死死盯着报信的人,却抿着唇一句话不说,生怕自己这段时日心中不好的预感都在此时应验了。
可该来的信总会来的,那年轻将军跪着没起,低声说:“刘家二郎与四郎追敌而去,被匈奴人俘了,生死不知。”
二少夫人哀叫了一声,唐玉儿眼里一瞬间就蕴了泪,她踉跄着站起来,别的什么都没问,径自往后院跑去了。
“玉儿你去哪儿?”刘老夫人大惊,怕她做傻事,忙叫下人去追。
唐宛宛也跟着去了,进了屋却见她二姐翻箱倒柜地在收拾包袱。满屋的丫鬟仆妇怔怔看着,尚回不过神来。
唐宛宛跑上前一把抱住她,“二姐你要做什么呀?”
“我得去找他。”唐玉儿跟失了神似的,低声说了这么一句,她把屋子翻得乱糟糟的,打包了几件衣裳,又装了两张银票。
刘家老夫人怒道:“你一个内宅妇人怎么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去了又有什么用?四郎被匈奴俘了,难不成你还能将他救出来?”
唐玉儿扯开宛宛,屈膝在老夫人面前跪下了,她伏在地上磕了个头,含着泪说:“孙媳不孝,求老夫人放我离开。”
老夫人慢腾腾坐下,定定瞧了她一会儿,终是松了口,“边关路途遥远,你出了城知道往哪边走?路上遇着坏人该如何?你且等一日,祖母给你挑几十个得力的家丁出来护送着去。”
边关在哪儿,出了城该往哪儿走,多久能到,路上该带些什么,她通通都不知道。
唐玉儿慢腾腾坐下,轻轻拍了拍宛宛的背,明明是自己的丈夫生死不明,宛宛却哭得比她还厉害。
屋子里的下人都离开了,只剩两姐妹抱在一起哭。直到眼泪都流干了,唐玉儿盯着虚空一处怔怔出神,喃喃自语:“以前外头人都说我是有大福的,我深信不疑,要不怎么能嫁了个这么好的夫君,要不怎么能血崩还能留下这条命,世上几个女子能熬过去的?没准我去了,福气罩着他,他就能回来了……”
“上个月一直收不着信儿,我就觉得不好……宛宛,你说他给我托梦,是人还在,还是已经没了?”
唐宛宛出不了声。
唐玉儿说不下去了,闭了闭眼,再睁眼时,眼中只剩坚定。
“就算他人没了,我也得把他带回来。”
那一整日,唐宛宛全身都是冰凉的,哪怕身上穿得再厚实也没能暖回来。
她一晚上没说话,脸色白得吓人。仿佛脑子里有许多道声音在打架——陛下上战场去了?陛下怎么能亲自上战场去呢!明明先前说好是坐镇后方的,他却食言了。半个月前,平城就有城破之兆,还能守到如今么?连身经百战的刘老将军都战死沙场了……一个月只收过一回信,陛下为什么不来信?会不会是受伤了?
想得头痛欲裂,唐宛宛也不再等,当晚去了慈宁宫,一进屋便屈膝跪在了地上。
太后听明她的来意,脸色霎时大变,几乎和刘老夫人是一样的说辞:“胡闹,你去边关能有何用?淮儿和溪儿那么小,还是需要母亲照顾的年纪,如何能离得了你?且再等等,等下一封信来了再作打算。”
唐宛宛进宫以来还是头回见太后冷脸,她不知是委屈的还是急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伏在地上哽咽道:“我等不了了……再等就要疯了。”
晏回确实忙得厉害。这回去边关, 他从京城带走的兵士不多, 只有万人, 若是从京城出兵,步兵反倒会拖慢行军速度,再说京城的兵是富贵兵,没上过战场, 平时剿个匪寇还成, 拉到战场上就是去送命的。
古北关东西共四道关隘, 驻守兵士统共六十多万,此番便打算从这几城调兵。粮草却是要从江南直运边关, 用的是春种夏末收的早稻。原本晏回算着粮草该在六月底就到了, 谁知江南连着一月大雨,耽搁了不少功夫。这么算算,等将士到了边关还得等半月才能送来粮。
带的粮草倒是足够,不怕等这半月, 却怕粮草运来的时候已经长了霉。晏回索性让督运官等雨停了再上路, 先拿北边几城的粮食周转, 这几日就是在忙这个。
一到行宫落脚,他总不忘给宛宛写信。
“六月廿七,接连两日暴雨,不能上路, 滞留行宫。上回你说朕给你的信太短, 这会儿得了空闲, 给你写长点罢。”
就这么三行字, 感觉跟没说完似的,唐宛宛翻到背面瞅了瞅,空白的;又拆开信封瞧了瞧,里头再没第二张纸了。唐宛宛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陛下还说要写长点呢,统共四十二个字!
她把这四十二个字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十分懂事地想:陛下忙陛下忙,忙里偷闲写封信,短点就短点吧,自己可不能敷衍,提笔开始写回信。
写着写着,一旁的馒头喊了一声娘,唐宛宛应了一声,转头瞧见他坐在地上,手里抓着一只大毛笔揪上头的毛,好好一支笔被玩得不成样子了。唐宛宛心中一动便叫红素研磨,随后握着馒头的手,一笔一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小男孩,又握着女儿的手,在旁边画了个小姑娘。
他俩不安分,唐宛宛握着手画出来的也不过勉强瞧出个人形。她开始照着镜子画自己,螓首蛾眉明眸善睐,还颇有心机地把额头上爆起的一颗痘去掉了,画得比真人还要美两分。
唐宛宛左瞧右瞧十分满意,把这张画也附在信里了。
“七月初六,朕已至平城,恰逢小股匈奴兵侵扰乌桓牧民,小捷,勿念。”
“七月十一,今日拿着沙盘推演军情之时,略一走思,沙盘上有山有水,有兵有将,阡陌纵横,甚有意思,回京后做一个给你玩玩。”
唐宛宛笑眯眯回他:“陛下不认真,看着沙盘都能走神。”
从边关送回的信都是只言片语,唐宛宛的回信却从不敷衍,严格遵循着陛下的要求,三日一封,不少于千字,有真情实感,还从不拿诗词充数。
“七月十五中元节,朕去城郊祭冢,亡者四百余,无坟无碑,不过是乱葬岗中洒三杯清酒。”
凄凉萧瑟之意仿佛要透纸而出,唐宛宛面上有些沉重,犹豫了好久也不知这封回信该怎么写,她想写“打仗时伤亡是必不可少的,陛下别难过”,也想写“陛下带那么多兵,伤亡四百,陛下已经很厉害了”,又想写“我只要陛下全须全尾地回来就够了”。
反反复复写了好几遍,写着写着,唐宛宛抹了一把眼睛,觉得自己真是自私极了,陛下心系天下,她只心系他一人,只牵挂他一人的安危。只要陛下安然无恙,她便觉庆幸。
这封信不知怎么回,唐宛宛索性没有回,开始讲自己身边的趣事。
“七月廿三,朕今夜……咳,甚想你。”
唐宛宛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是晚上,躺在床上看着这行字吃吃笑了,爬起身来写道:“陛下是不是偷偷摸摸做坏事了?六月中旬走的,陛下居然一直忍到了现在,可见平时欺负我的时候说什么‘忍不了’都是骗人的……哈哈哈憋着伤身,陛下自己想办法吧。”
写好以后拿火漆蜡封了口,唐宛宛躺上床准备睡了,刚合眼又想到了一事,光着脚拆开了信封,在信的末尾补了一句,“不能睡别的姑娘!”
“八月初一,边关开始冷了,朕麾下几个将军都穿上了棉衣,说是他们夫人亲手做的。朕心有艳羡,可惜宛宛手笨,拿不得针线。”
手笨二字太扎眼了,唐宛宛不满地回他:“谁说我手笨了?陛下的荷包还都是我亲手缝的呢!不就是件棉衣么,我给陛下做好送过去。”
次日唐宛宛唤人去请针工局的掌印。掌印嬷嬷匆匆赶来了,还当是皇后娘娘缺衣裳了,谁知娘娘却是要她教怎么做衣裳,生生把掌印吓了一跳。
跟这掌印学了好几日,唐宛宛彻底颓了,给陛下回了一封信:“我做了两双棉手套,还有两双绒袜,随信寄去了,陛下收到没有?你家媳妇就是手笨,棉衣什么的还是不要奢望了。”
“八月十四,大捷,匈奴退出百余里。回营之后,朕见边城千百民妇聚在营门口,给家人送衣食。可惜你给带着的月饼已经坏了,朕也没心思吃别人做的,甚想你。”
这封信唐宛宛看着直掉眼泪。边城的民妇都去给相公送吃食了,陛下却连月饼都没吃上。别人亲亲热热中秋团圆呢,她与陛下却隔着千山万水,只能从信里的只言片语中得些安慰。
从八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一封封捷报往京中传,还都是大捷,匈奴与靺鞨节节溃败,朝中一片欢欣。
可随着天越来越冷,陛下的回信从三五日一封变成了七日一封,又变成半月一封。整个九月唐宛宛只收到一回信,是三封一起来的,不知是陛下写好了没空寄,亦或是军驿的哪一环出了疏漏。
唐宛宛收不着信就焦虑,脸上几乎瞧不见笑模样了,有时吃饭吃一半就开始掉眼泪,一闲下来神思就不知道飘到了哪儿去,手头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行。只有在陪孩子的时候,她才能勉强笑得出来。
以前她在宫里呆着老觉得闷,直到这时唐宛宛才恍然发现,以前觉得闷是因为她没把宫里当成家,这会儿当成家了哪里还会闷?连关婕妤好心进宫来陪她打叶子牌,唐宛宛都成了敷衍,就想安安静静地在宫里等着陛下回来。
唐玉儿时常带着三个孩子进宫来,这回她脸上扑了粉也掩饰不住气色差。唐宛宛瞧得心惊,“姐姐这是怎么了?”
唐玉儿紧紧了怀里的手炉,望着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轻声说:“你姐夫半个多月没来过信了,这些日子我总是睡不好,夜里梦到他在跟我说话,说的什么却一句也听不清。”
跟自己的情形还挺像,唐宛宛心中不好的预感蹭蹭往上蹿,忙按了按心口压下去这阵心慌,不敢在面上带出来,还笑着安慰她:“姐姐就是自己吓自己,陛下走的时候跟我说三五个月就回来了,六月中旬走的,没准这个月底就回来了呢。”
唐玉儿避过身沾了沾眼角,“说是三五个月能回来,三个月是肯定不成的,光走个来回就得一个半月,打仗一个半月怎么能够?你姐夫跟我说约莫得五个月,到了十一月份底,北边就冷得呆不住了,咱们将士也得回来过年。”
话落她又叹了一声:“我这半月天天求神拜佛的,以前从不信这个,临时抱抱佛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肯定是有用的。”唐宛宛掰着指头数,“陛下走的时候,什么平安符、平安扣、护心锁、如意结、玉观音、祥云翡翠、无事牌……我就给他带了一大包呢。”
听着她数了一连串,唐玉儿笑得合不拢嘴,“怎么信这么多,跟玩似的。”
唐宛宛还振振有词:“世上那么多人都拜佛,万一佛祖没听到呢?我给陛下带那么多保平安的,总有一个会管用的。”
*
十月初二,天色灰蒙蒙的,京城下了第一场雪。
也就是这日,竟有三百将士从边关回来了,带回来的不是捷报,而是一口棺材。
这是刘老将军的尸身,虽天气寒冷,可回来时尸身也已发了腐,几乎瞧不出人形。护棺回来的年轻将军跪在朝堂之上,满脸愧色,“匈奴绝地反击,刘老将军带兵深入,却不幸落马,被乱马踩踏至死。”
唐宛宛看着那口棺材,整个人都在哆嗦:“陛下呢?陛下怎样了?”
那年轻将军沉声道:“末将离开时,匈奴已攻城三日,平城已有城破之兆。陛下不肯弃城,亲自带兵上战场了。”
唐宛宛眼前黑了一瞬,仿佛被人当面抡了一锤,一时竟觉天旋地转的,站都站不稳了。身边有人扶着她慢慢坐下,唐宛宛怔怔坐了好一会儿才喘匀了气,听到红素劝她:“娘娘别焦虑,陛下有真龙之气护身,肯定不会有事的。”
几个丫鬟都在劝,翻来覆去却不过这么几句话,这安慰轻飘飘的,解不了唐宛宛心中惶恐,反倒越听越烦乱。
去刘家报丧的时候,唐宛宛也跟着出宫了。瞧见这口棺材,刘家大夫人抱着棺材痛哭失声,当场就厥过去了,已经年逾古稀的老夫人只得强忍悲痛,让家丁去置办灵堂。
“刘德少将军呢?”“刘棣将军呢?”刘家几位少夫人满目惊惶地问询自己的相公。唯独唐玉儿双眼瞠得大大的,死死盯着报信的人,却抿着唇一句话不说,生怕自己这段时日心中不好的预感都在此时应验了。
可该来的信总会来的,那年轻将军跪着没起,低声说:“刘家二郎与四郎追敌而去,被匈奴人俘了,生死不知。”
二少夫人哀叫了一声,唐玉儿眼里一瞬间就蕴了泪,她踉跄着站起来,别的什么都没问,径自往后院跑去了。
“玉儿你去哪儿?”刘老夫人大惊,怕她做傻事,忙叫下人去追。
唐宛宛也跟着去了,进了屋却见她二姐翻箱倒柜地在收拾包袱。满屋的丫鬟仆妇怔怔看着,尚回不过神来。
唐宛宛跑上前一把抱住她,“二姐你要做什么呀?”
“我得去找他。”唐玉儿跟失了神似的,低声说了这么一句,她把屋子翻得乱糟糟的,打包了几件衣裳,又装了两张银票。
刘家老夫人怒道:“你一个内宅妇人怎么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去了又有什么用?四郎被匈奴俘了,难不成你还能将他救出来?”
唐玉儿扯开宛宛,屈膝在老夫人面前跪下了,她伏在地上磕了个头,含着泪说:“孙媳不孝,求老夫人放我离开。”
老夫人慢腾腾坐下,定定瞧了她一会儿,终是松了口,“边关路途遥远,你出了城知道往哪边走?路上遇着坏人该如何?你且等一日,祖母给你挑几十个得力的家丁出来护送着去。”
边关在哪儿,出了城该往哪儿走,多久能到,路上该带些什么,她通通都不知道。
唐玉儿慢腾腾坐下,轻轻拍了拍宛宛的背,明明是自己的丈夫生死不明,宛宛却哭得比她还厉害。
屋子里的下人都离开了,只剩两姐妹抱在一起哭。直到眼泪都流干了,唐玉儿盯着虚空一处怔怔出神,喃喃自语:“以前外头人都说我是有大福的,我深信不疑,要不怎么能嫁了个这么好的夫君,要不怎么能血崩还能留下这条命,世上几个女子能熬过去的?没准我去了,福气罩着他,他就能回来了……”
“上个月一直收不着信儿,我就觉得不好……宛宛,你说他给我托梦,是人还在,还是已经没了?”
唐宛宛出不了声。
唐玉儿说不下去了,闭了闭眼,再睁眼时,眼中只剩坚定。
“就算他人没了,我也得把他带回来。”
那一整日,唐宛宛全身都是冰凉的,哪怕身上穿得再厚实也没能暖回来。
她一晚上没说话,脸色白得吓人。仿佛脑子里有许多道声音在打架——陛下上战场去了?陛下怎么能亲自上战场去呢!明明先前说好是坐镇后方的,他却食言了。半个月前,平城就有城破之兆,还能守到如今么?连身经百战的刘老将军都战死沙场了……一个月只收过一回信,陛下为什么不来信?会不会是受伤了?
想得头痛欲裂,唐宛宛也不再等,当晚去了慈宁宫,一进屋便屈膝跪在了地上。
太后听明她的来意,脸色霎时大变,几乎和刘老夫人是一样的说辞:“胡闹,你去边关能有何用?淮儿和溪儿那么小,还是需要母亲照顾的年纪,如何能离得了你?且再等等,等下一封信来了再作打算。”
唐宛宛进宫以来还是头回见太后冷脸,她不知是委屈的还是急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伏在地上哽咽道:“我等不了了……再等就要疯了。”